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章讲的是文和质以及两者和君子的关系。这里有两个对举的观念:“质”和“文”一对;“野”和“史”一对。可是这样看似的对立,孔子认为在君子人身上可以获得一种“最适的融合”或“统一”。

  孔子说:“﹝一个人的﹞先天本性超过后天修为就是粗野;后天修为超过了先天本性就是矫饰。先天本性和后天修为最适的配置才是君子。”

  “质”,皇侃说是“实也”;戴望说是“质性”;刘宝楠说是“本也”;蒋伯潜说是“本质”;黄怀信说是“质朴”。这应该就是“天生的本质或本性”。“胜”,皇侃说是“多也”,就是“超过”。“文”,皇侃说是“华也”;戴望说是“仪貌”;蒋伯潜说是“文采”;黄怀信说是“斯文”;我觉得可以解释成“后天接受教育的结果”。“野”,古注都说是“野人”,是“鄙略”的意思;黄怀信说是“粗野,野人气”;《礼记》〈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礼,谓之野。”“史”,皇侃说是“记书史也。”皇侃认为“史书多虚华无实,妄语欺诈,言人若为事多是少实则如书史也。”朱子的想法略同:“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戴望则认为是“祝史”(巫师),解释也差不多:“唯司威仪,诚敬非其事也。”黄怀信说是“史官、书生也,指书生气。”“彬彬”,包咸、皇侃和邢昺都说是“文质相半貌”,朱子说是“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我觉得可以解释成采取一个“文质”有适合当下情境(适“时”)的中庸之道。

  “君子”,众多古注中只有刘宝楠有说明:“君子者,所以用中而达之天下者也。古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皆曰君子。君者、群也,言群下之所归心也。子者,男子之称也。非有位而称君子者,以其人有道德,可任在位也。此文‘君子’,专指卿大夫、士。”他还特别提到其他篇章的话:‘下篇云:‘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皆就有位者言之。当时君子非质胜文,即文胜质,其名虽称君子,其实则曰野,曰史而已。夫子为之正其名,究其义,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非文质备,无以为君子矣!其无以为君子者,以君子必用中于民。若文质偏胜,无以示民,民无所效法,而何以为称其位哉?”

  《论语》中有一段有关“质”和“文”的讨论:子贡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子贡的意思似乎认为“文质不分”,和这里的“文质彬彬”强调的“文质交融”说法略有不同。从“和而不同”(〈子路3〉)的观点看,子贡似乎认为两着是“同”,孔子认为两者是“和”。师生境界,高下立判。

  “质”和“文”可以从“先天”或“后天”,也可以从“本”和“末”、或是“内”和“外”、或是“里”和“表”、“真实”和“虚假”、或是“基础”和“上层建筑”来当成比方。不管怎么对比,可以确定的是“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所说的“性-道-教”三位一体的状态,也是“中和”状态。简单说就是一种“合乎礼”的状态。我们现在说“彬彬有礼”很恰当地抓住了孔子在这章的想法。如果“质文失衡”的“野”或“史”,都是需要改正的状态。

  毓老师写过一幅对联就用到“质”和“文”两个字:

  以夏学奥质

  寻拯世真文

  这句话虽然和我这里对“质”和“文”的解释不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要谨守着“文质彬彬”的准则,以及以夏学拯世的目标。至于在传扬夏学以及以夏学拯世的做法上,这里没明说,恐怕就是师门弟子随着自己得根器和愿力去努力了!我曾经将此对联的首字嵌入了“奉”和“元”两字:

  奉夏学奥质

  元拯世真文

  也听过一位学长把第二句的“寻”改成“行”,似乎意义更上层楼。

  附带一提:毓老师所谓的“夏学”,超越了一般人所说的“孔学”、“儒学”或“国学”﹝传统说法都有局限性,无法包容当代社会和世界的多元性并存﹞,是一种包含着这些传统称呼之外各种有助于人类整体生态、众生、生活、生涯、生命、生存、生生不息的学问以及实践。这是我个人的粗浅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学而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八佾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公冶长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罕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颜渊1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宪问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卫灵公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张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颜渊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卫灵公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先进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路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礼记》〈仲尼燕居1〉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史记》〈孔子世家61〉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子路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记》〈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