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子夏)

1.jpg

卜商字子夏。生于春秋鲁定公三年(前507),卒年不详。卫国人。

      卜商大约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来学。他曾在鲁国出仕为莒父宰。孔子过世后,卜商去卫国西河一带讲学,收了许多学生,是孔门传学的重要人物。不仅如此,据说魏文侯也尊他为师,因而有“王者师”之名。卜商名列《论语》所称“四科十哲”之文学科,“文学”指经典文献。

      唐代,玄宗追封“魏侯”。宋代,真宗加封“河东公”,南宋度宗又进封“魏公”。明代,世宗诏改“先贤卜子”。

      卜商是一个性格笃实谨慎的人。据说他学习一项事物,就会钻研得很深,决断事情又很坚决[“学以深,断以厉”《大戴礼记》];而且认为要尽量拒绝和德行不佳的人往来。[〈子张〉]从这几件事情,可以一窥卜商规矩方正的行事风格。而且“学以深”所言不虚,因为卜商以娴熟文献著名,尤其又以《诗》、《礼》、《乐》三门学问研读得最深入,他曾经向孔子询问《诗经》里一句诗的涵义,孔子回答以后,卜商马上联想到《礼》的精神,让孔子非常开心。[〈八佾〉]而《礼记》中也记载着不少卜商回答别人礼制如何规定的对话,显然当时的人经常向卜商请教礼仪、礼制。 

      卜商曾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君子要得到信任以后才役使百姓)[〈子张〉],应该已经了解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的政治思想。不过他并没有积极往仕途发展,谋求出仕的机会,反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参与政治。他以“仕而优则学”劝说君王[〈子张〉],主张正是因为已经位居高位,所以更需要学习,才能安国保民。[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韩诗外传》]卜商结合谏议与教育两种方式,尝试成为君王的老师。这种影响政治的方式,后来被战国时代的儒者继承,孟子和荀子在论说政治主张的时候,都是带着“为王者师”的企图与自信。

      另一方面,卜商和言偃、曾参、有若、颛孙师、澹台灭明等弟子一样,都在孔子过世后继续孔门的教育活动,而且与曾参并为战国儒家传学的大宗。卜商在魏国西河教学,后人称为“西河学派”。门下的学生很多,目前所知道的就有田子方、翟璜、段干木、子伯先、魏成子,又有魏文侯;文侯本来就是君王,而其他人后来也大都成为魏国政坛的重要人物。《礼记》还记载着一则故事,大意是说:卜商痛失爱子,伤心得失明了。曾参前往吊唁的时候,为了卜商失明,两人一同哭泣。卜商难过地说:“老天啊,我没有做错事啊!”曾参听到之后,正色道:“商,你怎么没有做错事呢?你我一同事奉老师,后来你到西河这里来教学论说,让西河这里的百姓尊崇你如同尊崇老师,这就是你的第一个错误。”曾参一共说了三点,卜商听完以后,向曾参拜谢道:“你说得没错,我是做错事了。我离群索居,已经很久没有人规劝了啊。”曾参与卜商两人以道义相规劝,以真情相往来,深厚的同学情谊一方面让人感动与钦佩,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曾参的话中看出卜商在西河一带的名声。

      此外,汉代学者叙述先秦经学传承的时候,大都以卜商为各经说的源头,认为卜商传《诗经》之鲁《诗》、毛《诗》,又传《春秋公羊传》与《春秋穀梁传》,另外又传《尔雅》,并分别细数卜商传给哪位弟子。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汉儒的说法大多是附会,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卜商后学与先秦经典的传承,应该有很密切的关系。

      卜商之所以娴熟文献,后学也致力于传承经典,很可能是因为卜商为学的方法,比较偏向通过学习文字制度来了解其中的精神意义,进而修养自己的德行。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文字制度既然是精神意义的具体展现,自然就不能轻易更动,而且要好好学习。所以当言偃批评卜商的学生只会洒扫、应对、进退这一类小节的时候,卜商反驳:“学习要有次第,从小节之中,才能进一步学习大道。”[〈子张〉]再者,学者修养德行的时候,应该要注意是否合于某种节度,不是只从自身内在做起就好。卜商劝告司马耕的时候,便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颜渊〉],“敬”、“恭”是内在的德行,而“无失”、“有礼”就是外在的标准了。因此,卜商又特别重视学习的功夫,认为学习者应该勤奋学习,“日知其所亡,月亡忘其所能”[〈子张〉],才能成就自身的德行。卜商的为学路径,与言偃的立场相近(虽然两人实际做法略有不同),与曾参等人的方式就比较不同。

      卜商推展了孔子思想中“自外检视”的为学路径,启迪后学,不仅推动战国儒学的发展,也维系了经典文献在乱世中的传承,这是卜商对于儒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学习并立定志向,)[〈子张〉],后世所谓“汉学”的治学路径,其实主要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前进,开展出丰富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