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原典】

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②为之③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④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⑤?”子路对曰:“有之。《诔》⑥曰:‘祷尔于上下神礻氏⑦。’”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⑧,俭则固⑨。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⑩。”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躬行君子,胸怀坦荡

【注释】

①莫:约摸、大概、差不多。②抑: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③为之:指圣与仁。④云尔:这样说。⑤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⑥《诔》:音lěi,祈祷文。⑦神祇:祇: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祇。⑧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⑨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⑩戚戚:第一个戚指斧子,第二个戚指斧别人、攻击别人,小人不修自身,修别人。长戚戚:也指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释】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是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烦恼。”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

解读

养成坦荡荡的心境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拥有坦荡的胸怀,因此,也能拥有宽广坦荡的人生。坦山是日本明治时代一个有道行的高僧。某日,天下着雨,他和另一个和尚因事外出,途中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段泥泞的路前发呆,原来她因怕弄脏身穿的和服而无法跨过这段泥泞路。坦山见状,征得了她的同意,就将她抱过了那段泥泞路,然后继续上路。路上,与坦山同行的和尚半天都不说话,脸上总挂着困惑不解的表情,到夜晚投宿时,他终于按捺不住地问坦山:“依照戒律,我们出家人不能近女色,否则,将会危及我们的修行。我不明白,你白天为什么要那样做?”坦山答道:“哦,那个女子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呢!”这简单的故事与机智的回答表明,坦山对于助人济人的事情采取了一种十分自然的应对策略。他不因成文的戒律而抱避嫌、旁而远之的态度,时过境迁之后,他既没有因自己的济人助人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想到什么戒律而心颤心悸,他依然是一个没有心理负担、光明磊落、自由自在的人。因为他具有一种“坦荡荡”的胸襟,所以能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来持身涉世。这位日本和尚,为什么会有如此“坦荡荡”之胸怀?明末文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对这种立身处世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有很着名的比喻:“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度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一个人达到了如此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则会过分执着,使人生面临重重危机,也就难以体验到人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