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雍也〉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这章虽短,意思大致都说是孔子叹道之不行,但是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却很不容易解释。

  孔子说:“谁能外出不经过门口?﹝可是﹞为什么不走﹝我﹞这条路呢?”

  皇侃解释了主要的疑难字:“道”是先王之道。“莫”、无也。“斯”,此也。刘宝楠补充解释了:“户”是一扇,两扇才叫“门”。

  何晏最先引用孔安国的话解释:“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譬犹人出入要当从户。”皇侃则多说了些:“人生得在世,皆由于先王道理而通,而世人多违理背道,故孔子为譬以示解时惑也。言人之在室出入由户而通,亦如在室由道理而生。而人皆知出室由户,而未知在室由道,故云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朱子的解释就贴近字面,但也因此费解:“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怪而叹之之辞。”

  孔子在这章哀叹自己的道不行于世,是很容易了解的。可是他难道真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行他的道呢?

  其实孔子自己是知道的,而且他是自找的。有这个一个他和三位弟子困于陈、蔡之时讨论“吾道非耶?何为至此?”的故事。我特别钟爱,所以就算以前说过一次,现在再多说一次也无妨。孔子先问子路对于自己传道还身陷困厄这件事情有甚么看法。子路提醒老师,说:“也许我们在仁和智两方面都还有做不好的地方让人家不满意,所以也许我们调整一下自己的道,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孔子很不以为然地用很长的话加以辩驳。换上子贡,他的回答是先褒后贬:“老师要传的道太大了,天下容不下。也许您该配合别人的需求,稍稍修正一下。”孔子也不以为然。最后轮到颜渊,他顺着子贡的话说“老师要传的道太大了,天下容不下。”,不过他话锋一转,就说:“我们坚持推行我们相信的道,如果当政者不能用,那是他们的损失。天下容不下不正证明了我们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吗?”颜渊的一番话说到老师心理了,让老师高兴地说:“如果你有钱,我愿意来帮你当管帐的。”

  从这个故事回到这一章来,我想孔子认为他的道没错,是大家有眼不识泰山。可是,这样自我感觉良好,不正也远离了群众,失去了和他们对话,或是引领他们走向正道的机会吗?这是值得当今悲叹“儒门淡泊”的人所深思的。

  如果硬要在这个譬喻上打转,我们也许可以推测:大家出门不走大门,也许都是翻墙或爬窗或从旁门左道出去的吧?这些都可以避开孔子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