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 可知天道

【原典】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②与天道③,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④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②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③天道:形而上的道理、极其高深的道理。④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译释】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解读

好学能不断提高自己从求学问道的角度来看,做学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但集中起来说却又离不开“好学”二字。好学而又持之以恒,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康熙(公元1654~1722)是一个十分好学的皇帝,他的御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其中有不少还是他亲自主持编纂的,如《数理精蕴》、《康熙字典》、《律旨正义》等。正如他在《庭训格言》中所言:“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以寡过。”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炫耀知识,而是“于典谟训浩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实现于今”。他身为一国之君,为求治国之道,使自己少犯过错,常以古今义理自悦,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1864年(康熙二十三年),他到南方巡视,船泊南京燕子矶,已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三更过后,康熙座船上依然灯火通明,他此时还在与高士奇兴致勃勃地谈经论文呢!高士奇怕皇上劳累过度,要起身告辞。康熙却笑了笑说:“这个问题今天不弄明白,我也睡不着呀。我从五岁开始读书,每天睡晚一点已成习惯。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长知识。其乐无穷;就是稍有倦意,也被赶跑了。”巡视期间,不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只要有学问,他都愿意与他们一起研讨,并因此发现了不少人才。

康熙的读书兴趣非常广泛,除经、史、子、集外,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军事、美术无不涉及。如他主持编纂的《数理精蕴》就是在天文和数学方面,保持我国传统成果、吸收西洋精华的一本高水平学术着作。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功业卓着的政治家,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在统一祖国、发展生产、加强民族团结和抗击沙俄侵略中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昌盛的时代———“康熙之治”。他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不仅给了他文治武功的能力,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用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学有所成的。平时不抓紧时间学习知识,不注意时刻为自己充电,指望临时受用是不可能有长久效果的。这就说明“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功用,“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是不能从容应付的。所以一个有作为的人应当养成好学的习惯,知识丰富了,工作才能有一定之规,做事才能有一定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