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师(子张)

1.jpg

颛孙师字子张。生于春秋鲁定公七年(前.503),卒年不详。鲁国人。根据《世本》,颛孙师的祖父本来是陈国公子,名颛孙,离开陈国到鲁国仕官,便以“颛孙”为氏。

      颛孙师大约在孔子返鲁前后来学,和言偃、卜商、曾参等人一样,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他没有留下仕官的记录;孔子过世后,颛孙师继续孔门的教学活动,收徒授业。

      唐代,玄宗追封“陈伯”。宋代,真宗加封“宛丘侯”,徽宗改封“颖川侯”,南宋度宗又进封“陈国公”,与十哲齐等。明代,世宗诏改“先贤颛孙子”。

      颛孙师在陈国教学,目前只知道他的学生有儿子申祥以及公明仪。身处战国中晚期的荀子跟韩非,都在著作中提到子张后学,可见颛孙师之学在战国流传了一段时间。 

      颛孙师喜欢大格局的行事风格。他说:人不应该“执德不弘,信道不笃”(执守德行,却不够弘大;相信善道,却不能笃厚)[〈子张〉],要有宏大的气象,才能行事;听到卜商说与人往来应该选择益友的时候,颛孙师也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君子应该要能尊重贤人、称许有德者,但是也要能容纳大众、怜悯有缺点的人。我如果是大贤者,怎么会有不能包容的人呢?我如果不是能包容众人的大贤者,那么别人就会拒绝和我往来,怎么会轮得到我拒绝别人?)[〈子张〉]孔子的确说过有益友和损友,所以卜商有此一说;而颛孙师的看法是,君子固然要从益友身上学习,但是更应该要从自己内在的德行做起,具备能够接纳所有人的胸怀。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所以见解也有不同。

      颛孙师的想法虽然充满理想性,但是有时候陈义过高,反而出现问题。例如他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却把“达”的意思扩大成“人尽皆知”;孔子便告诉他,“达”其实是“通达”的意思,因为自身有德行,所以待人接物都能顺利,“人尽皆知”沦为虚名,并不是件好事。所以孔子说:“师也过”[〈先进〉],曾参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言偃也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都认为颛孙师虽然格局弘大,却有太过的问题,是美中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