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述而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章是弟子描述孔子平日的神态,搭配上章说的“君子坦荡荡”。这章该放入专门记载孔子行为的〈乡党〉篇中。有些版本在“子”后有“曰”字,有些版本“子”字知上有“君”字。

  孔子﹝平常﹞待人温文有礼,讲话也常鼓励人,他神态上有威严,却不让人感到受胁迫,神态恭敬而且安祥。

  这章的单字比较好解:“温”、“和润也”(皇侃)。“厉”,“严也”(皇侃)、“严肃也”(朱子)、“正颜色”(戴望)。“猛”、“怒也”(戴望)。“安”、“犹宴也。宽容覆载曰晏。”(戴望)

  “温而厉”、如果照传统的解释“温和而严厉”,就会造成我们认知反差的困扰。所以毓老师认为“厉”应该是“鼓励”,和〈子张8〉的“听其言也厉”应该是一样的。这样“态度温和,常讲鼓励人的话”前后就比较一致。“厉”字在《论语》中还有其他的意思(〈宪问39〉、〈阳货12〉和〈子张10〉)。其实《论语》中“温”和“厉”并举的章节只有本章,“温”和“恭”同时出现的章节,除了本章之外,还有其他二章,只是有些加上其他德行,如“良”、“俭”、“让”(〈学而10〉),有些加上“明”、“聪”、“忠”、“敬”、“问”、“难”和“义”(〈季氏10〉)。

  “威”在之前孔子有说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8〉),后来孔子也提到过“威而不猛”,当成是“五美”之一,他自己的解释是“君子穿着适合场合的衣帽,行为举止都表现出有自信尊严的样子,让人家远远看了就会兴起敬畏之心”(〈尧曰2〉)。不是靠着火爆的脾气或官大学问大的那种“狐假虎威”。

  “恭而安”的“恭”基本上是“恭己”,自己在态度上表现出内心的诚意,安己也安人。

  这是从弟子眼中看出来的孔子的庄严形象,后代画家或学子大概都以这样的形象来遥想孔子当年,这其实和孔子希望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怪老头”形象有点不太一样。勉强来说,一种是在“人前”的自在,一种则是“人后”的自在。

  这章的描述也让我想起记忆中的毓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学而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季氏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子张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宪问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阳货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张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学而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尧曰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学而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公冶长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泰伯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颜渊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路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卫灵公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阳货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25〉陈子禽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学而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里仁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公冶长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宪问42〉子路问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季氏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阳货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