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原典】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③,富而无骄,何如④?”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⑤,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贫富自安,修身为业

  【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谄:音chǎn,意为巴结、

  奉承。

  ④何如:怎么样。

  ⑤贫而乐:有的版本作“贫而乐道”。

  ⑥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⑦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

  子贡。

  【译释】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解读

  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道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况且,贫或富也像浮云一样变幻不定,为之忧苦或因之骄纵,都是不明智的,不为智者所取。

  严光,字子陵,年轻时曾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有很高的名望。他生来厌恶官场,看到刘秀打得天下,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便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

  刘秀称帝后,告示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但是光有名字不好找,于是光武帝召集宫廷的一流画家,描绘出严子陵的容貌,直到画得形神毕肖后,便复制了许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但过了许久仍杳无音信,汉光武帝十分焦虑。

  这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到河边喝水,看见一人独自坐在河边钓鱼。他越看越觉得这个钓鱼人面熟,回到镇上,看到集市上张贴的画像,农夫才明白,山中的钓鱼人就是刘秀出重金寻找的严子陵。农夫顾不得一天劳累,扔下柴火,飞一样跑到衙门,把此事报告了县令,农夫也因此得到了一份奖赏。齐县县令上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很像严子陵。”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有一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床上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后来,刘秀看严子陵的确不愿做官,便让他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就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只希望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以这种在俗人看起来“贫穷得可怜”的生活为乐;而刘秀,也能以王者身份,以礼相待于这种人。他们对于彼此的态度和行为以及那种超脱的关系,也可以算是一段佳话了。

  “贫而无谄”,是穷人保持自己尊严的最后底线;“富而无骄”也只能算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这两种行为的心理背景,仍然存在严重的贫富界线。因此,这还算不上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而“贫而乐,富而好礼”,则完全把“贫”、“富”抛开,而以发自内心的生命喜悦和谦仁礼让作为生活最实质性的内容与准则。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才是真正懂生活、会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