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上一章孔子教诲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可是并没有提供司马牛“忧惧”的具体事证。这章终于答案揭晓。此外,这也是《论语》少数谈论兄弟之情的文章。不过,孔子并没有现身。

司马牛担心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德行善良的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听了以后安慰他﹞说:“我曾经听﹝老师﹞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要当君子就得谨言慎行,不要有所疏失,对待别人也要谦恭有礼,这样四海之内的人都会想成为你的兄弟。’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就照着这个简单的道理去做﹞怎么会担心没有善良的兄弟呢?”

上章提过司马牛的兄弟是司马桓魋,所以这里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就是句矛盾的话。所以古注都加以缓颊说,就是因为兄弟行恶,随时会死,所以才这么说。这大概是根据曾子下面的答话来做的合理推论。

曾子引用他听孔子的话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句是安慰司马牛担心司马桓魋的死。接下来就从转到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以这样的态度对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里的“兄弟”显然已经不是指血缘关系,而是一种道德关系。这里的“兄弟”其实就是“朋友”。其他古籍中也有“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说苑》〈杂言54〉和《孔子家语》〈六本21〉)或“千里之外,皆如兄弟”(《大戴礼记》〈君子制言8〉)的说法,强调的是“如”,不是“是”,还是有区别的。

《论语》提及“兄弟”的部分都没像对父子细说具体内容(〈为政21〉、〈先进5〉、〈子路7〉和〈子路28〉)。这章提到的“敬而无失”和“恭而有礼”,算是最具体的说法。这也和〈卫灵公6〉子张问行时,孔子回答要“言忠信,行笃敬”,道理也是一样的。

“兄弟关系”也称为“长幼关系”。孟子的“五伦”中就包括长幼(《孟子》〈滕文公上4〉),可是也有“长幼”和“兄弟”当成“七教”的两个部分(《礼记》〈王制79〉),《白虎通德论》〈三纲六纪1〉也把“兄弟”或“昆弟”列为“三纲六纪”中“六纪”之一。

古代最著名的兄弟故事就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引含着“兄让弟”是天经地义,“弟让兄”才值得称颂。可是这故事只是片面的“让”,没说到孔融哥哥的反应。﹝“孔融让梨”的故事出现在刘孝标注解《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注解中引用的《融家传》,正史中并无记载,后来《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一句,才让整个故事传颂不已。﹞

现代社会很少听到兄弟之情的感人故事,倒是常常可以看到有钱人家的小孩为了争遗产而闹到媒体版面上,不知他们先人的在天之灵是如何的痛心疾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为政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先进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子路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路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说苑》〈杂言54〉齐高廷问于孔子曰:“廷、不旷山,不直地,衣蓑提执精气,以问事君之道,愿夫子告之。”孔子曰:“贞以干之,敬以辅之,待人无倦,见君子则举之,见小人则退之;去尔恶心而忠与之,敏其行,脩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

《孔子家语》〈六本21〉齐高庭问于孔子曰:“庭不旷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贽,精气以问事君子之道,愿夫子告之。”孔子曰:“贞以干之,敬以辅之,施仁无倦。见君子则举之,见小人则退之,去汝恶心,而忠与之。效其行,脩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行不效,礼不脩,则对门不汝通矣。夫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唯智者能之。故自脩者,必恐惧以除患,恭俭以避难者也。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可不慎乎。”

《大戴礼记》〈君子制言8〉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曰:“吾无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孟子》〈滕文公上4〉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礼记》〈王制79〉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白虎通德论》〈三纲六纪1〉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网,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纲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我王,纲纪四方。”

〈卫灵公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