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颜渊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这章是孔子教诲子贡交友之道。

  子贡请教孔子交朋友要注意哪些事。孔子说:“朋友做错了,要告诉他,让他走向正道;但是如果他不听,就不要再说了﹝或别再跟这样的人交朋友﹞,别自讨无趣﹝别自取其辱﹞。”

  “友”,现在都当“朋友”解。可是原来“朋”和“友”是有差别的。《白虎通德论》〈卷七〉〈三纲六纪5〉引用《礼记》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现在的《礼记》没这句话﹞,自己的解释却是“朋者、党也;友者、有也。”可是从〈泰伯5〉和〈子张15〉中曾子子游提到同门的时候,说的都是“友”而非“朋”,所以“同门曰朋”恐怕不如说是“同门曰友”。

  “忠告”,包咸说是“以是非告之”﹝以是非纠正朋友的言行﹞,戴望说是“告以中心”﹝明白告诉朋友自己心中的想法﹞。“善道”的“道”该念成“导”,戴望说是“以道诱掖之”,也就是在朋友犯错时,规劝他返回正道。

  孔子这里是从一个假设的最坏情况来说的。孔子其实对于“益友”和“损友”有比此章更详细的论述:“益友”是“直,谅,多闻”,“损友”是“便辟,善柔,便佞”(〈季氏4〉)。这里说的“忠告而善导之”,应该就是“益友”的“直”。可是,有时候“直”会让听的人受不了,拂袖而去。子夏曾经说过:“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10〉),虽然他说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也适用到各种人际关系。这种强调人际关系之间互信的基础,是特别有洞见的说法。孟子就强调“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4〉)。

  子游也说过类似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22〉)。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也强调“责善”是朋友之道(《孟子》〈离娄下58〉),还特别强调不是父子之道(《孟子》〈离娄上18〉)。这都是和此章相类似的发挥。

  朋友之间,“同甘共苦”都容易,一旦意见不同,谁是谁非,如果没有共识,朋友关系也毁于一旦。朋友以义合,义不合,则不是朋友。

  孔子所说的“不可则止”,看来是中止劝谏,难道不也是中止朋友关系吗?就算曾为“同门”,但已经不是“同志”了。

  孔子不是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30〉看来,孔子对于共学的弟子也有他的无力和无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白虎通德论》〈卷七〉〈三纲六纪5〉朋友者,何谓也?朋者,党也;友者,有也。《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交,近则谤其言,远则不相讪。一人有善,其心好之;一人有恶,其心痛之。货则通而不计,共忧患而相救。生不属,死不托。故《论语》曰:“子路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又曰:“朋友无所归,生于我乎,死于我乎殡。”朋友之道,亲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许友以其身,不得专通财之恩。友饥则白之于父兄,父兄许之,乃称父兄与之,不听则止。故曰:友饥为之减餐,大寒为之不重裘。故《论语》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也!”

  〈泰伯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张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里仁2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学而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颜渊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季氏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张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孟子》〈滕文公上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离娄上18〉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离娄下58〉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子罕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