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子游、言游)

1.jpg

言偃字子游,因此又称言游。生于春秋鲁定公四年(前.506),一说生于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6);卒年不详。吴国人,一说鲁国人。

      言偃大约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来学。他后来在鲁国出仕,为武城宰,在治内施行礼乐教化。此外,孔子过世后,言偃也继续孔门的教学活动,指导后进的儒者。言偃名列《论语》所称“四科十哲”之文学科,“文学”意指经典文献。唐代,玄宗追封“吴侯”。宋代,真宗加封“丹阳公”,南宋度宗又进封“吴公”。明代,世宗诏改“先贤言子”。

      言偃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在武城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当时言偃在武城担任邑宰,孔子和其他学生到武城的时候,听到城内传来礼节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孔子听到这悠扬的乐音,不禁微笑,对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武城这小地方,用得上治国的礼乐吗?言偃回答:“我以前听老师说:‘居官者学习道,就能懂得爱民;百姓学习道,就能懂得礼义而容易治理。’”孔子笑着对其他学生说:“你们听着,偃说的话才对,我刚刚只是跟他开玩笑罢了。”孔子心情愉快,是因为看到言偃学有所成,并且实际应用、教化百姓,由此也可以看出言偃为学、为政的成绩。

      另一方面,孔子过世后,言偃也继承老师教育年轻一代的遗志,为后学者传道、授业、解惑。《礼记》几次提到“子游的学生”问礼、行礼的活动,荀子在批评战国晚期学术风气的时候,也特别将卜商、颛孙师与言偃三人的后学并列,可见言偃的弟子(甚至再传弟子)也是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儒者,只可惜今天已经不清楚究竟有哪些人物了。 

      传学的弟子之中,言偃之学与卜商之学比较相近,两人都以熟悉经典文献知识闻名,也同样认为文字制度有“载义”的功能,需要尊重与重视。所以当有若谈起他认为丧礼可以不必太详细规定各项动作,让生者尽情表达哀思就好的时候,言偃马上反驳,认为礼的仪节蕴含了“节制”的意义与作用,使人不至于过度放任情感,不能随便废除。[《礼记》]不仅如此,言偃还曾经利用礼节的“言外之意”来讽谏卫国的司寇文子。文子的兄长惠子不依照宗法的规定,立了庶子当继承人,所以言偃去参加丧礼的时候,就故意穿错丧服,又故意站错位置。衣服与位置虽然看上去只是些繁琐的规矩,其实其中蕴含有区别亲疏远近的意义,言偃想要借由这些错乱,指出惠子废嫡之举的不当。文子一开始不明白,提醒言偃回到比较尊贵的宾客席,但是言偃却不肯移动,文子这才恍然大悟,将文子的嫡长子带到继承人应该站的位置,而言偃也就回到了宾客之位。[《礼记》]从这两则故事看来,言偃认为君子之德需要通过文字制度陶冶,这个基本立场与卜商是一致的。

      言偃和卜商见解不同的地方是,在“借由学习文字制度,来掌握精神意义”的过程中,卜商比较注意“学习”这件事的重要性,言偃则比较注意到“精神”应该要比文字制度重要,不能反客为主。所以言偃虽然反驳有若,但也说:“丧致乎哀而止”(丧礼只要表达出哀思即可,不需要伤害自己的身体精神)[〈子张〉],另外他也曾经赞赏卫国简子变通行礼,是能掌握礼的精神来行事。[《礼记》]言偃与曾参、有若、卜商等弟子之间虽然见解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为学宗旨都是要修养德行,成为孔子之学理想中的仁德君子,所以他们彼此之间的往来讨论,其实是同学之间的切磋讨论,在过程中可能有些意见会互相融和,也可能会激荡出各自的想法,从中也发展出儒家学问更丰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