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章有人把子路问话当成另外一章处理。其实当成一章的对照,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活泼有趣。除此之外,这章的主旨在讲君上“用”“舍”时的自处之道,以及虑深通敏,才能成事。

  孔子跟颜渊说:“君上聘用了就去行道,不见用就藏道于民。大概只有你和我有这样的能耐吧!”子路﹝抢着﹞问:“那么您要是带兵打仗,又要带谁呢?”孔子回答说:“那种只会用蛮力和老虎打架,不知危险就冒险渡河,那种不怕死的莽汉,我才不赞成呢!要带就要带上碰到事情会小心谨慎从事,而且事前会先谋画好了才行事的人。”

  何晏引用到孔安国的注解,但没有特别标举“用”和“舍”和政治领域有关。他只是一般性的说“言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为我与颜渊同耳。”皇侃也只说是“时事宜可行或不宜行。”戴望的发挥比较特别:“行王政致太平,是谓行;作新王以俟后圣,是为臧﹝即“藏”﹞”。刘宝楠一语道破地说:“行、藏皆指道言。”可是都没说出来这是君上“知用”或“不用”。当时只有君王知用与否,才有行道或藏道可言。

  这章是“用”“舍”并举,之前在〈雍也6〉也出现过:子谓仲弓曰:“犂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在《论语》中,“用”常有“被君上赏识而知用”的意思:孔子曾经夸下海口,如果有人知用我,三月就可以见到成效﹝百日维新﹞,一年就会有成就(〈子路10〉);他也说:“如果有人知用我,我难道还会只想着为东周服务吗?”(〈阳货5〉)可是齐景公却说“吾老矣!不能用也!”(〈微子3〉)。毛遂自荐,投效无门,也不自卑,转而“藏道于民”。

  其他时候就说是个人的“达”和“穷”:孔子和弟子“在陈绝粮”的时候,孔子就勉励失志的弟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2〉)。“穷”不是“没钱”,就是这里所谓的“舍”,也就是“不为君上所用”。有时也用“隐居”来说:“隐居以求其志”(〈季氏11〉)和“隐居放言”(〈季氏11〉),都不是因为“人不知”就躲起来搞颓废,而是积极地蓄积正能量,藏道于民,待时而动。“达”则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还是做着“修己安人”的事,而不是让自己亲朋好有跟着自己的发达而鸡犬升天。

  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后来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脩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9〉)很能发挥孔子在本章所说的精神。

  另外一个部分是有关子路的。子路听完孔子夸奖小学弟,心生不满,想到自己跟随孔子这么多年,好歹也是孔子身边最重要的保镳。所以就用假设性问题问孔子。结果被孔子泼了一盆冷水。

  这里出现一个一语双关的“与”字。在夸奖颜渊的时候说过:“为我与尔有是夫!”这个“与”字有三种说法:一是“及”;一是“谋”(呼应后面的“好谋而成”);一是“许”(赞成或赞美)。这里子路说的“则谁与”的“与”是“带着”、“参与”的地四种意思。孔子回答的“吾不与也”则是“赞同”的意思。一字多义,在各国语言中,并不罕见。这种字义的转换也是幽默的最佳来源。

  “暴虎”就是“徒手打老虎”,后来“武松打虎”就是这里孔子不赞同的危险行为。“冯河”的“冯”要念成“平”,是不坐船渡过大河,也是孔子不赞成的危及生命的行为。子路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见义勇为”而“死而无悔”,让孔子当头棒喝,说出“无不与也”﹝我绝不赞成这样有勇无谋的事!﹞

  朱子说“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其实“临事而惧”就是事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是怕事而吓到不敢动手去做;“好谋而成”事前有充分的规划准备,而不是甚么都没准备就匆忙上阵,这些“有勇无谋”的事情,还需要论成败吗?

  现代社会,网络便利,言论自由或者由政府管,或者由自己自律。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行道,完全不用藏,真要藏也藏不住。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更重要的就是孔子教诲子路的话:“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慎始成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雍也6〉子谓仲弓曰:“犂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路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阳货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微子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子路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卫灵公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季氏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微子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颜渊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孟子》〈尽心上9〉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脩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说苑》〈杂言5〉舜耕之时不能利其邻人,及为天子,天下戴之。故君子穷则善其身,达则利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