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原典】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陈亢①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②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③其子也。”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见善而为,见义而行

【注释】①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②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③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释】孔子说:“看到合于善的地方,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合于善的地方,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觉得他没有什幺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什幺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幺说话。’我回去就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经》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解读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孔子说:“看到合于善的地方,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合于善的地方,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意在要求人们向善的方向努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才,各有所值,虽周孔之才不能偏为人之所为,次其下乎?因当就其所长而用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提升自己,也是“向善”的具体表现。因为这样做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正所谓有高山必有低谷,除极少数的天才、全才之外,人都难免其短。而真正成功的那些人并不一定是天才,但是他们确有比天才还聪明的成功办法。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结伴而行。瞎子因为看不见路只能摸索着前进,所以走得很慢。跛子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也十分缓慢。路途中,瞎子突然感慨道:“要是我的眼睛好使,凭我这幺强有力的腿肯定是个不错的运动员,可现在连走路都成问题,真是可悲。”跛子在一旁也搭话道:“谁说不是呢?我虽然眼睛比你好使,可是腿脚却不好使,假如给我两条能正常走路的腿,我便知足了!”路旁经过的人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便对他们说:“你们两个人如果把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不是就能达到各自的目的了吗?”他们俩想了想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瞎子便将跛子背到了身上由跛子来指路。这样瞎子便有了眼睛,而跛子也有了两条能正常走路的腿,于是他们前进的速度变快了。瞎子和跛子在自卑中,只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却没有看到对方的长处,故而他们还是昔日的自己;当旁人稍加提点之后,他们才发现了对方的长处并加以利用,从而轻松实现了梦想。无数经验和教训证明,只有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才有可能取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和生存技能,在山高水长的人生之路上有所作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用智能的双眼去发掘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才是成功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