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孰为好学

  〈雍也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章题旨很清楚,鲁哀公想要了解孔子弟子谁算“好学”,孔子怀念颜渊,想起他的“不迁怒”和“不贰过”,光是这两样都是人才济济的孔门难见第二人。这是颜渊过世后孔子对他的怀念,以及对自己传人殒落的悲叹。季康子也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也同样提到颜回,只是那一段中没有提到“不迁怒”和“不贰过”两项。《周易》〈系辞下5〉也提到过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也算是“不贰过”的另一种说法。当然,颜渊的长才不只是孔子说的“不迁怒”和“不贰过”而已。孔子只是拿这两项来回答“好学”的问题,不是回答“颜渊这个弟子怎么样”的提问。

  鲁哀公在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询问孔子一生教学,教出几个够得上“好学”的学生。孔子很落寞又感叹地回答说:“只有一个教做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不会将怒气发泄到不相关人身上,而且知错必改,绝不再犯。可惜这人命不长!现在连一个好学的也找不到啰!”(从这句话,您可以想见栩栩如生的孔子吧!)

  我记得毓老师提到这段时,就会提醒同学:孔子的“好学”不是像我们现代教育训练注重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对日常生活道德的实践。“不迁怒”和“不贰过”就是“好学”的主要内容,老老实实生活,而不是“博学多闻”,更不是“辩才无碍”。最近看历代各家注解,才发现注有《论语集释》的程树德前辈早有先见之明:“问好学而答以不迁怒不贰过,则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语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不揣其本,而惟务其末。呜呼!此后世之所以少治而多乱,而古今之人之所以不相及欤?”

  在〈公冶长28〉我就整理过孔子对“好学”的各种不同说法。我觉得比较完整表达孔子的“好学”内容,恐怕是以《论语》第一次出现“好学”的讨论为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4〉)这段话的前一部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跟孔子对颜渊的描述雷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11〉)后一段“敏事慎言”及“就有道而正”也可以找到呼应的段落:“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9〉)“好学”不指“修己”,更要“安人”。

  毓老师教学生涯年限多过孔子,弟子人数也胜过孔门好几倍。毓老师过世后,常听学长们说“本门人才济济”。可是我总会想起以前我屡次听过毓老师当着我﹝有时还包括一群学长姊﹞的面感叹:“在台湾教书这么几十年,没教出个成才的!”往往还加上一句:“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那种落寞的神情,让我羞愧到无地自容,无言以对!读到这一章,心中又浮起这段画面和当下的静默。

  ====================================

  附录

  〈先进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学而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公冶长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泰伯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阳货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张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礼记》〈中庸21〉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说苑》〈建本16〉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雍也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周易》〈系辞下5〉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