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述而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章是有人指出孔子犯的错,孔子虽然为难,但是还是感谢对方指出他的错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02〉最后还有一句:“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恐怕是参考的版本不同的关系。

  陈国管司法的官员请问﹝孔子﹞说:“贵国的国君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回答说:“知礼”。孔子退出之后,﹝陈国官员﹞就请﹝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进来问话,说:“我听说君子不帮助别人隐匿是非。你老师会隐匿是非吗?鲁国的国君娶了同自己一样姓姬的女子,﹝怕人家说他不知礼而娶同姓女﹞就把妻子谎称为‘吴国的长女”。这样的国君要是知礼,那么“全天下人﹞谁不知礼啊!”巫马期就将这件事回报给孔子。孔子﹝感恩地﹞说:“我真是幸运啊!如果犯了错,别人一定会知道﹝而且指正我﹞。”

  “司败”是陈国和楚国的官名,其他国家叫“司寇”,主管司法的事情。

  巫马期是孔子弟子,本名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他在《论语》就出现这么一次。他有一次和孔子出门,孔子叫大家带伞,后来果然下雨。他请教孔子之后,才知道孔子真是“上通天文”,从昨天月亮在天上和星座的相对位置,就知道会下雨。其他古籍载了几件和他有关的事:一是他和宓子贱同样都主管“单父”这个地方,结果别人管起来轻轻松松,他却忙进忙出,累得像狗一样(《说苑》〈政理23〉和《韩诗外传》〈卷二24〉)。从这个故事延伸出另一个故事,表现出了宓子贱治理“单父”使得渔民连夜间捕鱼都不敢补小鱼(《淮南子》〈道应训42〉和《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42〉),教化之深,连没人看管的夜间,人民都懂得自律。有一次他和子路在一起,看到陈国的富人出游,子路问他如果让他有这样的财富,可是不当孔子的学生,他愿不愿意,结果他生气了,提到老师的教诲说:“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论语》没这句话,语见《孟子》〈滕文公下6〉)。怪学长子路不了解他。这样的一席话让子路自己也感到惭愧。(《韩诗外传》〈卷二26〉)看来他也是一个相当正直的孔门弟子。

  陈国司法官员的问题其实是有陷阱的。他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这是个一般性的问题,并没有提出后面他说的那个“娶同姓女子”的例子(《礼记》〈曲礼上41〉和《礼记》〈坊记35〉)。孔子在回答时,是否想得是同样的例子,就很难说了。古注都认为孔子应该心知肚明,只是为人臣者,按礼要为君上隐讳。可是他为了一个哀公“不守礼”的事情而自己“隐讳守礼”,毕竟还是“隐(哀公)恶”而无“遏(哀公)恶”,这样“哀公不知礼”已经是明确的事实,而孔子本身就出现了“知礼”的两难:要选择“为尊者讳”还是“遏恶扬善”(《易经》〈大有1〉)?

  昭公的“非礼大事”都记在“春秋三传”〈哀公十二年〉中(《春秋左传》〈哀公十二年2〉、《春秋穀梁传》〈哀公十二年2〉和《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二年2〉),都说他不遵守“同姓不婚”的礼。所以不管他对礼的知识多么广博,行得不合礼,就是“不知礼”。这里蕴含着“知者必行”的意思在内。

  那“孔子知礼”乎?陈国司法官员以“君子不党”指正孔子的“为尊者讳”的礼。孔子也认错了,也很高兴被别人指出这个“守礼之过”的错误。

  但是孔子没明说他会改。“为尊者讳”是个最高不可违犯的“礼”吗?我觉得“遏恶扬善”才是吧!

  “礼”显然也有优位顺序的问题。最后还是我们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02〉陈司败问孔子曰:“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茍有过,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31〉巫马施,陈人,字子期。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将近行,命从者皆持盖。已而果雨,巫马期问曰:“旦无云,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敢问何以知之?”孔子曰:“昨暮月宿于毕。《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以此知之。”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01〉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

  《说苑》〈政理23〉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亦治单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出,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贱,宓子贱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佚。”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治,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性事情,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韩诗外传》〈卷二24〉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于子贱,子贱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劳。”人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理,任其数而已。巫马期则不然,乎然事惟,劳力教诏,虽治,犹未至也。《诗》曰:“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韩诗外传》〈卷二26〉子路与巫马期薪于韫丘之下,陈之富人有虞师氏者,脂车百乘,觞于韫丘之上。子路与巫马期曰:“使子无忘子之所知,亦无进子之所能,得此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期喟然仰天而叹,闟然投镰于地,曰:“吾尝闻之夫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子不知予与?试予与?意者、其志与?”子路心惭,故负薪先归。孔子曰:“由来,何为偕出而先返也?”子路曰:“向也,由与巫马期薪于韫丘之下,陈之富人有处师氏者,脂车百乘,觞于韫丘之上,由谓巫马期曰:‘使子无忘子之所知,亦无进子之所能,得此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期喟然仰天而叹,闟然投镰于地,曰:‘吾尝闻夫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子不知予与?试予与?意者,其志与?’由也心惭,故先负薪归。”孔子援琴而弹:“《诗》曰:‘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予道不行邪,使汝愿者。……”

  《孟子》〈滕文公下6〉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淮南子》〈道应训42〉季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见得鱼释之。巫马期问焉,曰:“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渔者对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巫马期归,以报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严刑在其侧者。季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问之以治,言曰:‘诫于此者刑于彼。’季子必行此术也。”故老子曰:“去彼取此。”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42〉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某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闇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礼记》〈曲礼上41〉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礼记》〈坊记35〉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

  《春秋左传》〈哀公十二年2〉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与吊,适季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

  《春秋穀梁传》〈哀公十二年2〉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讳取同姓也。公会吴于橐皋。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二年2〉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称孟子何?讳娶同姓,盖吴女也。

  〈学而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里仁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公冶长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雍也3〉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者也。”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宪问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罕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卫灵公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季氏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子张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张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张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尧曰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易经》〈大有1〉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