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而得仁

  〈述而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章是弟子冉有猜测孔子对待卫国父子争国的态度,子贡就用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来请教孔子,然后得出他自以为是的答案。

  这章有个历史故事。根据皇侃的说法,卫灵公因为听信南子的话把太子蒯聩驱逐,灵公死后就立了蒯聩的儿子出公辄。孔子当时在卫国就是出公辄招待的。后来蒯聩要回国和儿子争王位。当时的人都以为孔子会帮助出公辄抵抗父亲蒯聩。朱子认为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应当由出公辄继位。不管传言如何,大家显然都不知道孔子的立场,所以才有弟子冉有这么一问。冉有又怕挨孔子骂,所以就让子贡去问孔子。

  子贡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问蒯聩和出公辄父子继位的事,却拐弯抹角问起孔子对“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的评价。孔子就回答说:“这两位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问说:“他们会怨天尤人吗?”孔子回答说:“他们求仁得仁,怎么会怨天尤人呢?”子贡告退以后﹝很笃定地﹞跟冉求说:“我们老师不会赞许卫君父子争国的。”

  “为”、古注解作“助”,但是戴望认为该作“与”,就是“赞许”。黄怀信认为“为”无“助”的解释,戴望的解释是对的。从本章的内容来看,子贡也只是想了解孔子的评价,并没有要不要帮忙的意思。所以解作“赞许”是比较恰当的。

  “怨”、皇侃解作“恨”,朱子解作“悔”。

  伯夷和叔齐让国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当时广为流传,我们在〈公冶长23〉也提到过。这里强调的应该是两人“让国”之事,来对应卫国父子谁该继位的问题,应该和“饿死”的部分无关。

  可是为甚么可以从“伯夷和叔齐”的“求仁得仁”得出“夫子不为也”呢?郑玄早有解释:“父子争国,恶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矣!”结论就是子贡认为孔子不赞许蒯聩和出公辄这对父子争位的行为。王夫之甚至认为孔子认为出公辄之立是不对的,应该向伯夷和叔齐一样逃亡让国。毛奇龄认为,伯夷和叔齐的“兄弟让国”和蒯聩和出公辄的“父子争国”情况不同,当让的应该是当父亲的蒯聩而不是儿子出公辄。孔子说“父不父,子不子”(〈颜渊11〉)恐怕就是按指这件事。

  可是,子贡为什么不直接问呢?朱子认为子贡不直接斥责卫君,而以伯夷和叔齐的情况发问,理由是“君子居世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显然这是当时的宾客之礼。

  后来子路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卫国国君请您帮忙治理国政,您的第一步工作是什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子路3〉)这样的答案大概也和卫国这种父子争国的局面有关吧!

  孔子在卫国发生了不少值得一提的事:他赞扬卫公子荆不求住房美善,够用就好(〈子路8〉);他刚到卫国,看到人口富庶,不禁赞叹。然后告知弟子之后要再努力的方向就是“让大家都富起来”﹝富之﹞和“让大家都文明起来”﹝教之﹞(〈子路9〉);他也曾经在旅居卫国时击磬发抒有志难伸的心情(〈宪问39〉);他对卫灵公无道却不亡国也有独到的看法:因为还有一帮贤臣辅佐而且他也懂得尊贤(〈宪问19〉和《说苑》〈尊贤17〉);卫灵公想请教孔子打仗的事,孔子推说“不知道,没学过”(〈卫灵公1〉)。孔子的儿媳妇后来也是在卫国过世的(《礼记》〈檀弓上79〉和《礼记》〈檀弓下198〉)。孔子还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7〉)孔子对卫国的感情是很深的。

  话说回来,孔子到底认为这两位卫君谁该当位呢?也许钦命的儿子该让给逃走的父亲,这样才符合“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还是逃走的父亲该让给钦定的儿子,毕竟这是前任﹝自己的父亲﹞的授命?还是父子俩该像伯夷和叔齐一样都争相让国,让真正贤能的人﹝譬如说孔子﹞来当国呢?

  历史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公冶长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颜渊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路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宪问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宪问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说苑》〈权谋23〉卫灵公襜被以与妇人游,子贡见公。公曰:“卫其亡乎?”对曰:“昔者夏桀,殷纣不任其过故亡;成汤、文武知任其过故兴,卫奚其亡也?”

  〈卫灵公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说苑》〈正理5〉卫灵公谓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之于庙堂之上而国家治矣,其可乎?”孔子曰:“可。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谓不出于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10〉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

  《说苑》〈尊贤17〉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卫灵公。”公曰:“吾闻之,其闺门之内,姑姐妹无别。”对曰:“臣观于朝廷,未观于堂陛之间也。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材,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史䲡去卫,灵公邸舍三月,琴瑟不御,待史䲡之入也而后入,臣是以知其贤也。”

  〈子张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礼记》〈檀弓上79〉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礼记》〈檀弓下198〉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

  〈子路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