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本章应该是孔子晚年的自述。有一断句法是“甚矣!为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没差。


一般的解释大概都是这样的:孔子﹝感叹地﹞说:“我真是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我已经很久都没梦见我的偶像周公了!”


孔安国最早的见解是“孔子老衰,不复梦见周公,明盛时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也。”邢昺和朱子都附和。有人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孔子此说是在感伤周朝的礼乐崩坏,所以才说“不梦”(皇侃引李充的说法)。所以“衰”有“身衰”和“道衰”两种说法。



我们在〈八佾14〉说过毓老师承继公羊学的传统,认为这是孔子思想的“三变”:早期“信而好古”,以周朝礼乐制度为理想,赞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14〉);本章则是孔子的思想转型期,开始抛弃原先的想法,而准备创生自己的理想,才说出不以自己的偶想周公为梦想;最后,孔子坚定了自己的“礼运大同世界”,大胆说出“吾其为东周乎?”(我的理想难道还是效法东周吗?﹝潜台词是:“我要创发新的礼运大同世界。”﹞)周公也变成孔子口中的“小康六君子”(《礼记》〈礼运2〉)之一,离“大同”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一般人都把“梦周公”当成“想睡觉”的美称。明朝晚期冯梦龙在《笑府》一书中就蒐罗到和此有关的一则名为〈昼寝〉的笑话:“一师昼寝,及醒,谬言曰:‘我乃梦周公也。’明昼,其徒効之。师以界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说昨日并不曾会尊师。’”


一个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是:周公到底为什么是孔子早期的偶像?


简单说,大概有几点:


首先、周公制礼作乐,让周初的政治和社会,井然有序。这是让身处礼乐崩坏时代的孔子非常羡慕向往的。


其次、周公的为人“素位而行﹝谨守本分,思不出其位﹞”、“礼贤下士”、“不骄不吝”(〈泰伯11〉):周公在武王死后,辅相年幼的成王,虽然他当时的权力大到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他并没有像传言所说的“要不利于成王”。另外,他也为国求才若渴(《荀子》〈尧问3〉),有贤人来访,就算是在洗头,他也会把头发挽起来马上出来接见,就算是正在吃饭,也会把饭吐出来,马上接见,丝毫不赶怠慢。他特别嘱咐过他的儿子伯禽,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被封于鲁就骄傲起来,看不起贤能的人(《说苑》〈敬慎2〉和《韩诗外传》〈卷三31〉)。


接着,周公的治理之道是“亲亲尊贤”,而不是姜太公的“举贤赏功”(《韩诗外传》〈卷十25〉)。


还有、周公也教导成王“桐叶封虞”是要实践的诺言,让成王学到“君无戏言”的治道(《荀子》〈君道11〉)。而且他还教导成王“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礼记》〈文王世子4〉)。


这些理念孔子在《论语》的许多章节中都有呼应。


当然,孔子不再梦见周公,指是不以周公的“小康”为理想,这种“私天下”的理想已经被孔子后来的“公天下”大同理想给取代了。


中国在唐朝以前,周公和孔子一起被祭祀,后来周公的地位就越来越低,孔子的历史地位反而逆转胜出。在山东曲阜有孔庙和周公庙,可是后者也不如前者有人望。


孔子的公天下思想应该也会胜出吧!可是,很多人也好久都梦不到孔子了!


天外飞来一笔:孔子想的是“梦周公”;庄周想的是“梦蝴蝶”。到头来,都还是“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八佾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雍也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阳货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泰伯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先进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微子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孟子》〈公孙丑下18〉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滕文公下14〉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礼记》〈文王世子4〉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

《礼记》〈礼运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明堂位2〉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

《荀子》〈儒效17〉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荀子》〈尧问3〉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踰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荀子》〈君道11〉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说苑》〈政理38〉延陵季子游于晋,入其境曰:“嘻,暴哉国乎!”入其都曰:“嘻,力屈哉,国乎!”立其朝曰:“嘻,乱哉国乎!”从者曰:“夫子之入境未久也,何其名之不疑也?”延陵季子曰:“然,吾入其境田亩荒秽而不休,杂增崇高,吾是以知其国之暴也。吾入其都,新室恶而故室美,新墙卑而故墙高,吾是以知其民力之屈也。吾立其朝,君能视而不下问,其臣善伐而不上谏,吾是以知其国之乱也。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伯禽与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国三年,太公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疾也?”对曰:“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泽及五世。”五年伯禽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难?”对曰:“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鲁之泽及十世。”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齐之所以不如鲁也,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也。

《说苑》〈敬慎2〉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之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先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毁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是以衣成则缺衽,宫成则缺隅,屋成则加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其戒之哉!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

《韩诗外传》〈卷三31〉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贽而师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千人,宫朝者万人。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诫之哉!其无以鲁国骄士也。”传曰: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昔者、江于汶,其始出也,不足以滥觞;及其至乎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其众川之多欤!今汝衣服其盛,颜色充满,天下有谁加汝哉!”子路趋出,改服而入,盖揖如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夫慎于言者不譁,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有长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之要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说苑》〈指武16〉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韩诗外传》〈卷十25〉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见,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赏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三十四世而亡。犹此观之,圣人能知微矣。《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