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章是孔子教诲子夏“你要做个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孔子为甚么要跟子夏这么说?是不是一个针对子夏个人行事所做的一个提醒?还是这是一般性的说法,只是刚好说给子夏听?这就得“依经解经”找答案。

  子夏算是孔门的晚期弟子,姓卜,名商,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孔门“文学双秀”之一(〈先进3〉)。孔子夸奖过他是一个可以和他谈论诗的学生。《论语》中收录了不少他的话。除此之外,他也博学多闻,曾经指出别人读史时将“己亥渡河”这个时间的说法因为字型相近而误以为是“三豕(三只猪)渡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10〉和《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3〉)。

  许多古书上都记载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是:有一天子夏问孔子几位学长的为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孔子分别指出这四人各有“信”、“敏”、“勇”和“庄”的特色,都比自己“贤”。子夏就很不解地问到:“既然四位学生都比老师您贤,为什么还要当您的学生呢?”孔子神色从容地回能说:“回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而自己能“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也就是知道“因时而动”﹞,因此强过这四位学生。(《说苑》〈杂言21〉)、《列子》〈仲尼4〉、《孔子家语》〈六本12〉

  子夏和同门的关系似乎有点紧张。有一天子夏的门人跑去问师叔子张(小子夏四岁)对于“交朋友”的看法。子张很聪明,先问说:“你们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学生就回答说:“我们老师说:‘可以交的朋友就交,不能交的朋友就别跟他来往。’”子张听完回答说:“这跟我在师门学的不一样。我们的老师﹝就是孔子﹞说过:‘君子要尊敬贤人并且容纳各色人民,做好事要夸奖他,能力不足要去了解原因何在﹝并且帮助他﹞。我如果算得上有贤德,甚么人我都应该能包容才对吧?我如果没有贤德,别人早就会离我远远的,哪里轮得到我来拒绝和别人交往呢?”(〈子张3〉)

  还有一次是子游批评子夏教门人一些洒扫、应对和进退等等一些枝微末节的事,没有教到孔门的根本之道。子夏听完也辩驳说:“君子之道没有先后本末之分,我又不是圣人,哪会这么多有始有终的事。”(〈子张12〉)

  我觉得子夏对于孔子的教诲确实有误解之处。有一次比较迟钝的樊迟请教孔子甚么是“仁”﹝这个问题其实他问过三遍,孔子每次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孔子简答说“爱人”,他接着问“知”,孔子也简答说“知人”。樊迟不懂。孔子又换了方式解释:“选拔正直的人跟不正直放在一起,不正直的人会跟着学会正直。”樊迟显然还是不懂,可是不敢再问,就跑去问小他八岁、却比较聪明的学弟子夏。子夏听完,直夸老师讲的真是好。然后自己就举例说:“舜治理天下的时候,因为从民众中选拔了皋陶,这样一来不仁的人就自动跑了;后来商汤治理天下,也从民众中选拔了伊尹,不仁的人也自动跑了。”(〈颜渊22〉)樊迟经过这么多层解释后倒底懂没懂,没有记载。可是子夏这么一说,孔子原来希望“正直的人能影响不正直的人”的说法,反而变成“好人一上台,坏人跑光光”的场景,“好人”没能影响到“坏人”,反而逼迫“坏人”到别处去“使坏”,把别人的国家当垃圾桶。这种“自扫门前雪而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为,岂是以公天下为念的孔子的意思呢?

  还有一般人以为是孔子说的“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11〉),其实也是出自他对孔子“从心所欲不踰矩”的误解。

  后来子夏的儿子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子夏竟然哀働逾恒,哭瞎了眼。这种“伤身且失礼”的行为,让小他两岁的学弟曾子给好好教训了一顿。(《礼记》〈檀弓上41〉)

  孔子死后,他被魏国礼聘当国师,地位很高(《史记》〈儒林列传2〉)。后来成为儒家八大门派之一。不过、同为儒门候学的荀子很看不起这一门、批评他们“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17〉)听起来,这一门的人像“军队”。

  从上面对子夏各种传说的整理来看,孔子说的“君子儒”和“小人儒”应该可以推测就是他在孔门专重小事,没抓到孔门的精华要旨。孔子这里的话就是希望他能掌握孔子思想的精要。在《论语》中的其他篇章看来,他并不是完全没有继承孔子思想的。

  古注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有不同的对比说法:一种是前者重“道”,后者求“名”(孔安国、皇侃、邢昺);一种说法是前者“为己”,后者“为人”(朱子引程子);一种说法是前者为“义”,后者为“利”(朱子引谢氏),一种说法是前者“能识大而可大受”,后者“务卑近”(刘宝楠)。一说强调两者的区分是“度量规模之大小”(程树德);一说最为特别:“言当给君子做师儒,勿为小人做师儒。君子学道艺有所用,小人学道艺无所用也。”(黄怀信)

  古注似乎也不注意对“儒”做解释:皇侃说“儒者、濡也”;朱子说“儒、学者之称”;刘宝楠和程树德都说“‘儒“为教民者之称”。后来写哲学史的大师,如胡适和冯友兰都有长篇大论解释“儒”。

  这里其实是《论语》中唯一一次出现“儒”字之处,应该不是什么重要的字。可是后人却把孔子当成是“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大概会不同意吧。所以后人熟称的“儒学”,其实恐怕称为“孔学”比较可能为孔子所接受。

  这些解释其实多少都有点道理,也都引能引经据典,不过都是片断。如果能全面“依经解经”,全面整理出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也许更接近孔子的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一《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

  编号篇章君子小人

  1〈为政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里仁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里仁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雍也13〉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5〈述而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颜渊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子路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子路2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9〈子路2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宪问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1〈宪问2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2〈卫灵公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3〈卫灵公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4〈卫灵公34〉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季氏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阳货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7〈阳货2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