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原典】

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曰:“君子易事③而难说④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⑤。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⑥,怡怡⑦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个体的统一。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③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④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心。⑤器之:量才用人。⑥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⑦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释】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苟同,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调和。”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孔子说:“君子平和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平和坦然。”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待人诚心实意,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解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现实中,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关系”而混淆是非。如朋友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即使这种事关乎道义,很多人也选择“打哈哈”糊弄过去,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他们是不会抹开面子去为是非争个脸红脖子粗的。这其实是一种对人对己都不负责的态度,如果因此导致别人或公共的利益受损,则难免有同流合污之嫌。这是正人君子所不取的。北宋时期的开国功臣赵普,把治理好国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与皇帝发生分歧时,敢于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国家,就犯颜直谏。有一次,赵普举荐某人做官,宋太祖不肯任用。第二天,他还是举荐那人,宋太祖仍然不肯。第三天,他又向宋太祖推荐那人,宋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脸不变色,也不辩白,跪下来拾起奏章碎片就回家了。过了几天,他又把被撕碎的奏章贴好,再次像以前那样上奏,宋太祖终于省悟,认为赵普做得对,就任用了那人。

又有一次,一个大臣应当升官,宋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人,不同意。赵普坚决提升那人官职。宋太祖发怒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看你怎么办?”赵普心平气和地争辩说:“刑罚是用来惩罚坏人的,赏赐是用来酬劳功绩的,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怎能因为您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宋太祖气极了,起身离去,赵普就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皇宫,赵普就站在门口等候。等了很长时间,直等到宋太祖允诺了他才离去。赵普做事“和而不同”的出发点是社稷民生。作为普通人,虽然很难有这么崇高的意图,但凡事坚持原则,力避同流合污,还是应该能做到的;否则,一旦流于“同而不合”,就那简直与小人相差无几了。君子、小人在对人对事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因为君子尚义,对不合理的事情,就要反对,所以会有不同。小人尚利,对有损于个人利益的事他不会干,对有利于自己的事则不管是否合于正义他都干,所以只能同而不和。“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孔子在这里所主张的君子之“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这一“和谐”的思想,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适用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