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颜渊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章是接着上章司马牛问仁而来的。这次问的是“君子”。

司马牛请教孔子怎样才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担心、不害怕。”﹝司马牛再﹞问:“不担心、不害怕就叫作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自己反省﹝没做过甚么错事﹞,干嘛要担心害怕?”

这里的“君子”不是指在位者,而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疚”一说是“病”(包咸、皇侃、朱子),包咸进一步发挥说:“自省无罪恶,无可忧惧”。一说是“穷”,戴望解释说:“内省不穷于道,适弗逢世,亦无忧惧。”

这里讲的“不忧不惧”,恐怕也就是“君子坦荡荡”,相对于小人的“长戚戚”(〈述而37〉)。孔子曾经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孔子跟司马牛只谈到“仁”和“勇”,没提到“知”(〈子罕29〉)。他在〈宪问28〉中再度提到这三项“君子之道”,还谦称说自己没做到。在《易经》〈大过1〉象传中,也有“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的教诲。

在前章和本章,司马牛在孔子讲完第一次以后,都会再问一遍,多少也反映出他的疑虑不决的忧惧性格。下一章更是从他自己口中说出他的“忧”。

孔安国说:“牛兄桓魋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后来的注释家也都遵循这条路线来当成背景。不过,我觉得还要看说话的对象和场景,不可一概而论,特别是君子也是有“忧”有“惧”的。

孔子就说过他的“忧”:“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3〉)还有,他也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32〉)。甚至《韩诗外传》〈卷一18〉提到孔子说的“君子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同样的想法延续到后来的继承者:孟子就说过“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离娄下56〉)﹝后来同样的话也出现在《说苑》〈谈丛55〉中,没说是孟子说的﹞;荀子的表述略有不同:“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荀子》〈子道7〉)﹝《说苑》〈杂言26〉和《孔子家语》〈在厄2〉将这句话改成是孔子回答子路的话﹞。

除了“忧”之外,君子也是有“惧”的。孔子在《礼记》〈中庸1〉一开头就说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另外,徐干的《中论》〈脩本2〉也提到好几种“君子之惧”:惧怕人家不认同我的善行,惧怕人家讨厌我的恶行,见到人家的善行,惧怕自己做不到,惧怕看到别人的恶行,自己却跟别人一样。此外,《淮南子》〈谬称训1〉也将君子和小人之“惧”对比:“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所以《易经》〈震卦1〉也提醒:“君子以恐惧脩省”,就是怕自己缺乏反思能力,无法日新又新,行健不息。

“内省不咎”一语道破君子行事的底线。我觉得就是“进退存亡不失其正”(《易经》〈乾卦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述而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罕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宪问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易经》〈大过卦1〉象传: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述而3〉子曰:“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卫灵公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孟子》〈离娄下56〉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说苑》〈谈丛55〉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荀子》〈子道7〉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说苑》〈杂言26〉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无也。君子之脩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又乐其知。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之得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家语》〈在厄2〉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韩诗外传》〈卷一18〉孔子曰:“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诗》曰:“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礼记》〈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论》〈脩本2〉君子之于己也,无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之未吾恶也。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脩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故其向道,止则隅坐,行则骖乘;上悬乎冠緌,下系乎带珮。昼也与之游,夜也与之息。此《盘铭》之谓“日新”,《易》曰:“日新之谓盛德。”孔子曰:“弟子勉之,汝毋自舍,人犹舍汝,况自舍乎?人违汝其远矣。”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焉,不宿义矣。

《淮南子》〈谬称训1〉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

《易经》〈震卦1〉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

《易经》〈乾卦24〉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