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斯行诸

  〈先进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孔子对同为“孔门四科”中“政事双杰”的因材施教。

  子路请教孔子:“是不是知道了该做的事就要去做?”孔子回答说:“还要听听父兄等长辈的意见,怎么可以擅自作主?”冉有请教孔子说:“是不是知道了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呢?”孔子说:“知道了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公西华﹝不懂孔子为什么对于弟子同样的提问却有不同的回答,所以﹞请教孔子说:“子路学长请问您是不是知道了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您说要听父兄长辈的意见;冉求学者请教您是不是知道了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您说知道了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我实在对您的同问异答感到困惑不解,所以想请教您原因何在。”孔子回答说:“冉求个性比较退缩,所以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好勇过人,所以要他退一步想。”

  “闻斯行诸”的“斯”,包贤、皇侃认为是特指“振穷救乏之事”;黄怀信认为是“泛指”。其实应该就是于礼或理该做的事情。孔子当然希望弟子能“知行合一”,子路也以此自许。可是孔子考虑到他的“勇而无礼”(〈泰伯2〉和〈阳货24〉),所以策略性地没肯定他的“知行合一”,而希望他多听听父兄的话,再思而行,别太冲动。

  “有父兄在”,孔安国认为:“当白父兄,不得自专。”子路只小孔子九岁,是否父兄还在,古籍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冉求小孔子廿九岁,也就是小子路廿岁。

  孔子对这“孔门四科”的“政事双杰”,其实还是蛮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季康子和季子然就问起过两个人的政事才能:孔子认为:“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8〉),子路自己也自我评价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先进26〉);孔子认为:“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冶长8〉),而冉求自己也认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先进26〉)。孟武伯也问过这两个人是否“仁”,孔子的回答是“由也果”和“求也艺”﹝或“冉求之艺”(〈宪问12〉)﹞,避开“仁”的问题(〈雍也8〉)。孔子还说过“由也喭”(〈先进18〉),这也是说他好勇过头。

  他们两人后来都去辅佐季氏,却让孔子生了好几次气:有时候只是气冉求一个人,季氏旅于泰山(〈八佾6〉),季氏富于周公,冉求还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先进17〉);有时候气冉有和子路,特别是季氏将伐颛臾时,两人不能谏止(〈季氏1〉)。

  这两个人虽然个性迥异,但恐怕是一对不错的搭档,两人的长处刚好可以互补。

  看来,性格虽然决定命运,但是不同性格的搭配组合,恐怕又可以开出另外一种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泰伯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阳货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公冶长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雍也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宪问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先进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先进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八佾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先进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公冶长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先进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