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3〉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接下来的三章都是司马牛的问题。这一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90〉多了“牛多言而躁”(爱说话而且很急躁)的前提,比本章有更清楚的脉络。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仁者说话﹝很谨慎﹞像是有所难言的样子。”司马牛再问说:“说话像是有所难言的样子,就算是仁者了吗?”孔子说:“﹝仁道﹞做起来很难,说话能不像是有口难言的样子吗?”

  “司马牛”又作“司马耕”(《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30〉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90〉)或“司马犁”,名字都和耕作有关。他是宋国人,字子牛,孔子弟子,是司马桓魋的弟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30〉说:“牛为性躁,好言语”,所以孔子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他要少言语。

  “讱”一般解释成“难”。《说文解字》〈言部1579〉说:“讱、顿也”。皇侃的解释是:“古者言之不出,恐行之不逮,故仁者必不易出言,故云其言也讱。”朱子继承郑玄的“不忍言”的说法,多加了个“忍”的解释:“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戴望认为“讱、顿也。讷于言者,其辞必顿。”我想,“讱”也许是“非礼勿言”,或者“说话能说到重点而不废话”才是,就像孔子夸奖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14〉)。

  孔子也强调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22〉),“古者”就是这里的“仁者”。此外,孔子也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24〉),“讷言”应该也就是这章所说的“其言也讱”。平常和跟孔子唱反调的老子,也说过“大辩若讷”(《道德经45》)。

  孔子在这里强调仁者“谨言慎行”,和前面教诲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以及教诲仲弓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都是一贯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学校好像缺乏这样的日常生活应对进退的语言教育。服务业的职场上比较重视,但又好像流于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颜渊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30〉司马耕,宋人,字子牛。牛为性躁,好言语,见兄桓魋行恶,牛常忧之。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90〉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说文解字》〈言部1579〉讱:顿也。从言刃声。《论语》曰:“其言也讱。”

  〈先进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里仁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道德经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