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原典】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①。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②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道永在,不可僭越

【注释】

  ①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②食:使人进食。

  【译释】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一个人不出仕,是不对的呀。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尽义务而已。至于道之不能行,他早就知道了。”

  解读

  遵守人间的正道子路的一番话,从一定意义上讲,讲的是人间的“正道”。虽然君臣关系现在不存在了,但是上下级关系还存在。正道是永存人间的,它不以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不因人世的沧桑而改变。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忘记这人间正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人生的正道,人只有走正道,不搞歪门邪道,才能人丁兴旺,天下太平。

  为政要走正道,在其位要谋其政。“国家,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一个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有道的人主持,可以使国家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无道的人主持,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恶化了,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也难以做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说得好:“治国之道,善于运用则仅有的百里方圆的地方也可以独立于天下,不善于运用哪怕像楚国有六千里国土也只能被仇人所驱使。”所为官走正道,不能满足于“千里做官,为了吃穿”,更不可“升官只是为了发财”。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白薯”。“处人尊位,食人重禄,临难而逃之,非忠也;十州之兵食,三江、五湖之险固,不发一兵而弃之,非勇也。失忠与勇,官则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为官走正道,不可“当官做老爷”,而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无大小,皆国家公器,岂可苟便其私。”这就是说,官不论大小,职位高低,都是国家的官职,怎么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便利私人呢!当官“以权谋私”,天怒民怨,天理难容。所以那些“官倒”、“官商”们不要执迷不悟,要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还是走正道为上策,千万不可将世人的忠告视为耳边风。

  孟子云:“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它启迪人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行天下之正道,得志时与世人一样同行正道;当不得志时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