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子路从而后,过丈人,以仗荷荻。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跟着孔子外出,因为落后而找不到孔子,在路边碰到一位老先生,正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说:“你有看到我的老师吗?”老先生说:“你是说那个四肢不运动、连五谷都分不清楚的人吗?他怎么有资格当人家的老师呢?”说完,老先生便扶拐杖继续除草。

据说此篇中的丈人史称“荷条大人”,是当时的隐士。子路碰到“荷条大人”据《史记》记载是在孔子最困顿的时候,也就是孔子从楚国回蔡国的途中,因各国国君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意见,因此诸多的隐士都劝孔子归隐。孔子则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可见当时孔子失意的心情,及人在野心在朝,隐而不逸的意涵,也颇也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味道。

政治人物若能有此修养,该下台就下台,不恋栈权位,则往往能赢得掌声与清誉,甚或换来下次更好的发展舞台。只是权力令人腐败,利令智昏,很少人能放下与看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用来批评读书人只会读书,对一般生活常识或生活的基础事项都不了解,宛若生活白痴,与社会脱节,形同“六畜不辨”、“书呆子”、“吃米不知米价”。

元朝时对读书人更加鄙夷,“百无一用是书生”、称读书人为“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