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先进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本章有古注者认为和前章子张问善人有关。可是这段有“子曰”开头,而且内容也不太相同,合成一章不太说得过去。不过,就算是分章,许多古注还是根据“依文本脉络解经”,把这章放在“善人”的脉络来解释。可是也还有其他不同说法。

顺着“善人”的脉络来说,这三项都是可以为善人的条件。只是这三项具体的解释略有不同。

朱子把第一句和后两句分开看:“言但以其言论笃实而与之,则未知其为君子者乎?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这等于是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3〉),以及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10〉)的意涵在内。我觉得比较有理。

论笃”的解释有歧义:何晏解释说:“论笃者、谓口无择言。”皇侃则解释为:“笃、厚也。言善人有所论说、必出笃厚谨敬之辞也。”邢昺把前面两位前辈看似相反的意思合并解释:“笃、厚也。谓口无择言、所论说接厚重,是善人与?”

戴望解释“笃、信也。论笃、言足信者。”总之,都偏向解释成“言论笃实”,不说空话的意思。

“与”、有人当成疑问词,有人当成“赞许”。

“君子”、何晏解释是“身无鄙行”。皇侃说是“行君子之行”。戴望说是“貌足畏者”。

“色庄”、何晏解释是“不恶而严,以远小人”。皇侃说是“颜色庄严”。戴望说是“色足惮者”。黄怀信则从文本脉络认为应该是指“品性恶劣的小人”,这样才和前面提到的“君子”相对,也就是“装出来的表面态度”,我觉得黄怀信的说法比较合理。

所以这章的合理解释是:“光听到一个人笃实的言论而赞许他,可是我们还是不知道他到底是一位表里合一的君子,还是表面上装成是一位君子?”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3〉)也说是“鲜矣仁”,而不是“无仁”。又有人是很类似的“和颜悦色”,这就是难从言论和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真心与否的难题。恋爱中的人有时会觉得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骗,到头来“真心换绝情”,这更是这种困境的最佳注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尧曰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公冶长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学而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