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

  孔子说:“说话巧妙好听,使人听了很欢喜。表现出好看的脸色,使人见了也很喜爱。有这样举动的人,他的心中如果只想到取悦别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释义】

  “巧言令色”,“令”是善的意思,“令色”是好看的脸色。本章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对仁德有很大的损害,那么平常我们对人和蔼有礼貌,难道也算巧言令色吗?我们应当知道,学习礼节是讲究“诚于中则形于外”,心中先做到至诚、不虚假,对人真实不欺,所流露出来的外在言行举动,温和亲切,必然没有巧言令色的弊病。〈曲礼〉说:“礼不妄悦人”,只想着要取悦别人,巴结别人,是不合乎礼节的,是虚伪而损害仁德的。就像对人强笑也只是谄笑,那有仁德的成分呢!

  要成为一位仁德的君子,孔子教我们一举一动就要先思考、研究。以下四点我们可以作为效法:“色思温”脸上的表情要温和、不冷酷;“貌思恭”外貌要做到恭敬;“言思忠”心放在正中,正直无私,说话实实在在;“事思敬”办事按部就班,绝不草率、随便。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想加厚于人,所自然流露出来的。

  【故事一】

  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唐朝的太平盛世。当时君臣上下依照法度,励精图治,吏治正直而清明。当时,李林甫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擅长阿谀奉承。贿赂了唐玄宗身旁的宦官和后妃的娘家,对皇帝的心思及一言一动,都瞭若指掌。呈上奏章,都能切中皇帝的想法,让皇帝以为是神人。有一次,玄宗想加封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赋,这是不合制度的。问了贤相张九龄,张九龄据实以告表示反对,玄宗很生气。李林甫却附和说:“天子用人,有何不可!”非常切合玄宗的心思。后来玄宗不断提拔他、赏赐他,当到了唐朝有史以来,权力最大、最独断的宰相。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常常设计诬陷威胁他的人,即使是从前的好友,也一样被他残害。他又改变了防守边塞的制度,废除“出将入相”的祖法,永保自己相位无虞。最后竟然让安禄山坐大,造成安史之乱,逼使唐玄宗逃亡四川,唐朝命祚几乎不保。

  李林甫晚年,把自家住宅建造得异常坚固,门锁加设好几重,晚上睡觉的地方也变来变去,连家里的人都不知道。心中就是怕结怨的人太多,自己随时会被谋杀,有如惊弓之鸟,与心广体胖的仁德君子相比,岂止天渊之别呀!

  “鲜矣仁”,“鲜”是少的意思。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少有仁德,但并非完全没有。这是圣人不忍心将巧言令色的人,完全排除于仁德之外,希望他们仍有机会,恢复本有的仁德。

  论语.学而篇首章孔子教人一定要学习,第二章标出仁德是学习的目标,由孝弟做起,进而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是尊崇仁德。本章是第三章提到鲜仁的人,和第二章相互映照,一正一反,皆是指归仁德,圆满所学。学习本章,我们应谨防自己陷溺巧言令色,而蒙蔽仁德。也要学习“听其言而观其行”,避免被巧言令色的人所迷惑,知人善任,任用有仁德的人,才能成就“修己安人”的大事业!

  【本篇文字录自王明泉老师《论语简说》】

  【故事二】

  三国魏明帝时有个叫刘晔的大臣,当时魏明帝曹睿想进攻蜀汉,群臣都认为不可行。于是曹睿询问刘晔的意见,他就顺着曹睿的心意,说代蜀可行,但私下又对其他人说不可行。

  中领军杨暨也是曹睿的亲近大臣,他坚定反对伐蜀。刘晔每次遇到杨暨,都投其所好,大谈不可伐蜀的道理。有一次,杨暨又劝谏曹睿打消伐蜀的念头,曹睿一急,脱口而出说:“卿不过是一名书生,哪懂带兵打仗的道理!”杨暨不服气,说:“臣也许不行,但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也说不可伐蜀。”曹睿一愣,召来刘晔当场对质,但刘晔坚持不肯表态。

  后来,刘晔单独去见曹睿说:“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刘晔解释是担心军情泄漏才不说出自己的心意,曹睿听说如此,赶忙向刘晔道谢。

  刘晔又跟杨暨说:“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刘晔跟杨暨说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责备杨暨虽正直却无谋略,这番话也说得杨暨频频点头。

  然而,尽管刘晔“巧言令色”至此,但还是有讨厌他的人向曹睿报告:“刘晔不忠,每次都揣摩陛下的心意而曲意迎合。陛下如果故意透露与自己心意相反的讯息给他,他回答的与陛下不同,才表示他与陛下的想法一致,否则就是他趋合上意。”曹睿就这样试了一下,刘晔果然露出马脚,从此曹睿就疏远了刘晔。裴松之在《三国志‧刘晔传》便注说:“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