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先进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这章是子贡请教孔子,比较子张子夏两位学弟的表现。

  子贡请教孔子:“子张子夏两位学弟哪一位比较有贤德?”孔子说:“子张行为往往超过礼的要求,子夏又往往达不到礼的要求。”﹝子贡又追﹞问说:“那么是子张比较有贤德啰?”孔子回答说:“超过礼的要求和达不到礼的要求两者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好的问题。﹞”

  “师”是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少孔子四十八岁,小子贡十七岁。“商”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大子张四岁,小子贡十三岁。这两位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子夏20和子张18次,居第三和第四位。从次数上看,似乎也不相上下。子贡问起这两位可畏的后生学弟,大概也有着想借此了解孔子的论人标准的意涵在。

  “愈”是“胜”或“贤”。子贡这里到底想比较哪些方面,他们师徒可能彼此心照不宣,可是后人却不无疑惑。皇侃、邢昺和朱子都认为是才性,王夫之认为是应事接物,而不是学问。

  孔子只说了“师也过,商也不及”,却没举出实例。子贡也没追问为甚么是这样,就跳到“过比不及好吧?”的问题上,没想到孔子的回答是“两者半斤八两”。言外之意很清楚:要笃守中庸之道。前辈古注都已指出无误。

  孔子没说的实例,古注都很热心替他作答。皇侃认为:“子张性繁冗,为事好在避过而不止也…子夏性疏阔,行事好不及而止也。”朱子认为:“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这些都没提出实例,说服力比较差。

  在《礼记》〈仲尼燕居2〉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说明:“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这段文本正是“依经解经”可以胜出之处。不过,还是没举实例。

  《礼记》〈檀弓上59〉记载了一个可供此章参考的实例。子夏在服丧结束之后,弹琴,还流露出“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的哀伤之情;子张在服丧结束之后,却已经可以从“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的琴声中听出他已经恢复正常生活的情绪。子夏自己的解释是:“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而子张的说法是:“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在故事里,子夏似乎在丧期期满之后的情绪还有所不及礼制,但是子张却没有此处所说地“太过”的问题。俩人都尽力希望能达到礼制要求的中庸之道。﹝《孔子家语》〈六本5〉的故事主角换成子夏和闵子,子夏说得话变成是此处子张说的话,此处子夏的情况换成了是闵子的情况。﹞

  这两位看似对立的弟子,也有意见相同的时候。特别是在孔子过世之后。首先、他门两位加上子游三个人,就因为有子长的像孔子,就提议把学长有子当老师对待,还去强迫曾子连署,被曾子拒绝。(《孟子》〈滕文公上4〉)

  其次、孔子死后,这两位弟子都是孔门的传道人:子张回到陈国传道,子夏到西河当了魏文侯的“王者师”,教出了一帮有名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史记》〈儒林列传2〉)

  纵然如此,荀子对他们的批平还是很严酷的:帽子歪戴着,说话没重点,走路装模作样,这就是子张派的贱儒;穿戴整齐,表情一致,不言不语,这就是子夏派的贱儒(《荀子》〈非十二子17〉)。这好像遗传着这两派祖师的“过”和“不及”。

  如果孔门末期最好的两位弟子都有一偏的个性缺失,怎么不让孔子想起那位他钟爱却短命死矣的颜回呢?

  子贡在孔子过世后,在孔子坟墓旁偏筑了小屋住了六年,难道没悟出个笃守中庸之道的“至简大道”吗?

  最后,我们可能要注意一下:子张没有列名在孔门四科之中,子夏则列名文学双杰之一。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评论来看,恐怕这个“四科十哲”的名单不能太认真看待。上榜的当然有其实至名归之处,可是没上榜的未必不如上榜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56〉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孔子世家》〈七十二弟子解11〉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不务立于仁义之行。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51〉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孔子世家》〈七十二弟子解10〉卜商,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曰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卒后,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咨国政焉。

  《礼记》〈仲尼燕居2〉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中庸4〉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孟子》〈滕文公上4〉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礼记》〈檀弓上59〉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

  《孔子家语》〈六本5〉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闵子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子曰:“君子也!”子贡曰:“闵子哀未尽,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赐也惑,敢问之。”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断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之及礼;虽均之君子,不亦可乎?”

  《史记》〈儒林列传2〉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闲,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荀子》〈非十二子17〉弟陀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