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公冶长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章看起来很好懂,其实不然。

  一般都认为这章就是这样的:子贡说:“我不想要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我也希望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是你做不到的事啦!”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句,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2〉和〈卫灵公24〉)或是〈大学〉的“絜矩之道”的另外一种说法。看起来很强有力的证据就在于〈卫灵公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章是子贡遵循孔子的教诲而立下的“志”。如果是这样,孔子为什么要打脸子贡说“这是你做不到的事啦”?

  这里面的关键字是“加”。从马融开始的古注都说“加,陵也”,而“陵”就是“欺侮”的意思。黄式三就根据《说文解字》中对于“诬”和“譄”﹝我查不到这个字,怀疑是“谮”﹞都被解释成“加”,所以这里的“加”应该有言语上的“诬告”和“毁谤”的意思。

  我觉得子贡身为“孔门四科”中的“言语双杰”,是有可能以言语毁谤别人之嫌,所以他希望别人不要毁谤他,就像他不想毁谤人一样。也正因为他这个希望和他的“爱批评人”的性格不合,所以孔子才会打脸说“你做不到的。”有一次子贡批评人,就孔子打脸说“你比别人好到哪里去吗?我才没你这样的闲工夫去批评别人”(〈宪问29〉)。否则,如果孔子面对学生是“温而厉”﹝温和而且讲话语带鼓励﹞的情况来看,这样打击子贡,实在有损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在这种场合,用幽默模式解释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向。孔子最后说的“你做不到的啦”是开子贡的玩笑,这也是孔门中孔子和子贡的“开玩笑关系”,我们不要太认真。或者希望故意刺激他,让他能从“言语”层次进步到“德性”的层次。

  附录

  〈颜渊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卫灵公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13〉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礼记》〈大学1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说文解字》〈卷四〉〈言部1606〉诬:加也。从言巫声。

  《礼记》〈卷四〉〈言部1636〉譄:加也。从言,从曾声。

  〈宪问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