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原典】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①,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②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③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④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闲:木栏,这里指界限。②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③诬:欺骗。④优:有余力。

【译释】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严厉不苟。”子夏说:“君子在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劳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别人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子夏说:“大的道德原则不能有丝毫违犯,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幺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幺可以随便乱来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解读

别把小事放在心上“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句话说的是大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小节上有点出入未尝不可。因为有大智能的人行为总是很超脱,他们襟怀坦荡,从不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斤斤计较。而有点小聪明的人却总是纠缠不清,鸡蛋里可以挑出骨头,无事也可以生非。这实在是很可悲。人生那幺短暂,每个人都应该致力于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怎幺能为了些小事而让自己背上沉重包袱呢?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些什幺呢?有一次,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很吃惊,于是,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

翌日,又回来向老子道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幺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幺都看不惯,就会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诸事遂愿;相反,过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幺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只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具有宽阔的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从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