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原典】

子曰:“兴①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②贫,乱也。人而不仁③,疾之已甚④,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⑤,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一心向善,明辨荣辱

【注释】

①兴:开始。②疾:恨、憎恨。③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④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分。⑤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也可以说是官位。

【译释】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顺从命令,不能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义的人恨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和美德,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孔子说:“读书多年却不是为了俸禄,这样的人是不易找到的。”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为善之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解读

正确看待荣辱历来的士大夫阶层,有些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在荣辱问题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或仕或隐,无所用心。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百姓做点好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却要长久地受良心谴责。

建文帝四年六月,朱棣攻下应天,继承帝位,改号永乐,史称成祖。论功行赏,姚广孝功推第一。故成祖即位后,姚广孝位势显赫,极受宠信。先授道衍僧录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拜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祖平时与他说话,都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然而当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时,广孝却不答应;赐予府第及两位宫人时,也拒不接受。他只居住在僧寺之中,每每冠带上朝,退朝后就穿上袈裟。人问其故,他笑而不答。他终身不娶妻室,不蓄私产,唯一致力其中的,是文化事业。他曾监修太祖实录,还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姚广孝在学术思想上颇有胆识,史称他“晚着《道余录》,颇毁先儒”,当然,也曾招致一些人的反对。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成祖多次看视,问他有何心愿。他请求赦免久系于狱的建文帝主录僧溥洽。成祖当初入应天时,有人说建文帝为僧循去,溥洽知情,甚至有人说他藏匿了建文帝。虽没证据,溥洽仍被枉关十几年。成祖朱棣听了姚广孝这唯一的请求后立即下令释放溥洽。姚广孝闻言顿首致谢,旋即死去。成祖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赐葬房山县东北,命以僧礼隆重安葬。

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一个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