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之器小哉

      行之有度,既往不咎

  【原典】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哀公问社②于宰我,宰我③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④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⑤,官事不摄⑥,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⑦,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⑧,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关雎》:雎,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②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③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④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⑤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⑥摄:兼任。⑦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屏风、照壁。⑧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释】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土台,管仲也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读

  过去的事不必耿耿于怀孔子说:“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他是要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被已经发生的相关的事情所困扰,没有必要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过于悔恨,眼光要向前看。东汉大臣孟敏,年轻的时候曾卖过甑。有一天,他的担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有人问他:“甑摔坏了多可惜啊,你为什么都不回头看一看呢?”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既然已经破了,再疼惜它也没有什么好处了。”是的,甑再珍贵,再值钱,再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可它被摔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为之感到可惜,心急如焚,顾之再三,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明代大学问家曹臣《说典》中的一则小故事:《甑已摔破,顾之何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痛惜、后悔、哀叹、忧伤。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聪明人共同的生存智能。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有时人生的不如意又何止八九,在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下岗,被精简,被老板炒鱿鱼,不如意;落选,被降职,被顶头上司冷落,不如意;评职称少了一票,送学术刊物的论文泥牛入海,不如意;经商亏本,办厂赔钱,路上被窃,也不如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旦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想想《甑已摔破,顾之何益》,想想人家的生存智能,对自己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而是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既然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耿耿于怀。调整好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要知道,悔恨过去,只会损害眼前的生活。不要让“打翻的牛奶”潮湿了我们的心情,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这一件事而拒绝这一天的生活,相反我们应该将这天的生活过得平静而恳挚,这样才会有丰盈的过去,也才能开创未来。

  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能从头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益处。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