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子罕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是孔子在说自己,我猜可能是酒后的话。

孔子说:“到外头去服事王大大人,回到家族来侍奉父执辈和兄长,替人办丧事尽心尽力,喝酒也不会喝到醉茫茫,这些事对我来说都不困难。”

这章没有特别难的字,意思也很清楚。只是说话的场合可能是了解整句话关键。

这里谈“出”和“入”和〈学而6〉说的“入则孝”和“出则弟”是一样的,孟子也说过“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5〉),应该都是以“家族”为基准。皇侃说“公、君也;卿、长也”,是“邦国”范畴的事情。

至于“事父兄”,在解释上恐怕要注意孔子自身的“父兄”状况:孔子三岁丧父,不可能侍奉到父亲,要说也只有广义的“父执辈”;他确实有一位不良于行的哥哥孟皮,但是古籍都很少记载两人的关系,《论语》中更没提到这位“师伯”。所以这里的“事父兄”应该是广义的。

接着提“丧事不敢不勉”。和前两句比起来,乍看是有点奇怪的转折。其实,前两句讲的是“生、事之以礼”(〈为政5〉),这句讲的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5〉)。孔子和弟子都重视丧礼,这在许多古籍﹝特别是《礼记》﹞中都可以看到,不足为奇。孔子甚至替那位被他戏称为“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43〉)的原壤的母亲办过丧事(《礼记》〈檀弓下207〉和《孔子家语》〈屈节解4〉)。这是孔门“慎终追远”的具体实践,将孝道延伸到后代的一种制度安排,恐怕也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生财之道。

“不为酒困”一语更是奇绝。“困”就是“乱”。弟子认为孔子的酒量深不见底,但是怎么喝都不会喝到乱性的地步(“惟酒无量,不及乱”〈乡党8〉)。圣人能这么喝,我们现代人可要小心,特别是“酒驾”,后果之严重不是一个“乱”字可以涵盖的。

最后点出“不为酒困”一句,皇侃认为“时多沉酗,故戒之也。”不过,似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应酬难免要喝酒。我听过许多爱喝酒的人都宣称自己能喝、不会醉。有些人已经喝到走路都不稳了,还这么嘴硬。从这样的经验,我才合理怀疑孔子是在酒后说的这些话。圣人也是人,喝多了,难免有酒困,就别再嘴硬了。真要喝酒,也要遵守中庸之道吧!

刘宝楠从孔子的“出则事公卿”这句话,推论这是孔子在鲁国当官时说的话。这是把这章当描述事实来看,而不是当成一种愿望或理想,更不是酒后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学而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孟子》〈梁惠王上5〉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为政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宪问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礼记》〈檀弓下207〉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孔子家语》〈屈节解4〉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木椁。

乡党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