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章后来多加了“已矣哉”三个字,再度出现在〈卫灵公13〉。

  这章是孔子感叹世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见。司马迁将这句话放在孔子在卫国,感叹卫灵公看重夫人南子,而冷落自己所发出的感叹(《史记》〈孔子世家23〉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29〉)。朱子和刘宝楠的注解也都这么认为。如果是这样,这就是发生在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事,孔子那年56岁。

  孔子﹝感叹地﹞说:“我没见过好德像好色一样的人﹝统治者﹞。”

  古注都点出这是孔子感叹“时人薄于德而后于色,故发此言”(何晏)。没有人进一步探讨这“千古一叹”背后的原因。

  我觉得这是感叹“统治者”的行为,而不是指一般人。孔子在回答曾子问“七教”时,就提出过“上好德则下不隐”(《大戴礼记》〈主言6〉和《孔子家语》〈王言解6〉),这是提醒统治者“风行草偃”的效应。他对于一般人道德的评价应该是比统治者高的,他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28〉),这里他提到“好学”,没提到“好色”。

  这一章也经常拿来和“贤贤易色”(〈学而7〉)呼应。不过,那段话是子夏说的,而且也不是针对统治者来说的。意思尽管大同小异,但是和这章的场合不同。

  所以,孔子这话得小心看待。除了一般人民之外,孔子的学生者应该是“好德者多过好色者”,例如颜渊。孔子总不会说一天到晚都见到的学生都是“好色胜过好德”吧!

  其次,孔子本身就是好德的人。他一天到晚周旋在这些好色之徒中间,如果没办法以身教感化周遭的人,那他的传道不就是白搭?这也许是孔子最深的感叹。

  其三、“好色”和“好德”两者与“性”和“习”的关系如何?从“性相近,习相远”(〈阳货2〉)的原则看来,“好色”人多,恐怕是“性相近”的缘故,“好德”人少,似乎是“习相远”。孔子应该不像后人那样视“好色”为洪水猛兽(《礼记》〈坊记38〉),甚至走到“男女授受不亲”的死路上去。“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礼记》〈中庸12〉),就算“好色”也应该像《诗经》〈关雎〉说的那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重点还是要以礼乐求之,也就是应该守礼,不逾越分际。“好色”要“好德”加以节制,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吧!

  再说,“好德”其实应该也是“性”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而设立的规范;如果所有人都“你争我夺”,没个秩序,整个社会是不可能永续存在的。

  这样看来,“性”显然有着“利己”和“共利”的两面,“习”﹝特别是“习礼”﹞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多发挥“共利”来抑制“私利”的过度膨胀。孔子说“克己复礼”而不说“复性”,跳开了千古争论不休的“性善?性恶?性无善恶?性有善有恶?性可善可恶?人性向善?”泥淖,恐怕更简单明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卫灵公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29〉颜刻,鲁人,字子骄。少孔子五十岁,孔子适卫,子骄为仆。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而令宦者雍渠参乘,使孔子为次乘,游过市,孔子耻之。颜刻曰:“夫子何耻之?”孔子曰:“《诗》云:‘觏尔新婚,以慰我心。’”乃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23〉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学而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阳货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礼记》〈坊记38〉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泆而乱于族。

  《大戴礼记》〈主言6〉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妇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而民弃恶也如灌。”

  《孔子家语》〈王言解6〉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弟;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朴,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公冶长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礼记》〈中庸12〉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颜渊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