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是颜渊篇的开头。篇名取本章的前两个字。这是第十二卷,所以有时也作“颜渊十二”。古注都分成廿四章,只有今人黄怀信的版本分成廿五章。我们跟据传统的做法。

这章很重要,因为是孔门第一弟子和老师的问答,又是谈论《论语》中出现次数最高的“仁”,所以重要性和境界都特别高。

颜渊请问孔子有关“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以礼约束﹝家国中﹞人我的行为,最后到达﹝天下﹞“行仁”的境界。一旦自己可以克制自己,,以礼约束人我关系,天下就会成为充满“仁”的境界。从自己开始行仁,不要期待由别人开始!”颜渊又请教孔子:“老师可不可以说的具体些?”孔子就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听完后谦虚地﹞说:“我虽然很笨,但是会努力照着老师的教诲去做。”

毛奇龄认为“克己复礼”是孔子之前就存在的成语(《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2〉)。“克”邢昺说是“约”,朱子说是“胜”,戴望说是“责”,黄怀信说是“克制、约束”。“己”邢昺说是“身”,朱子则强调是“身之私欲”﹝这和下文出现的“为仁由己”的解释就不一致,总不能解释成“为仁靠的是身之私欲”吧?﹞,黄怀信说是“自己”。“克己”、马融说是“约身”。“复”是“反”。“礼”、朱子的著名解释是“天礼之节文也”,而“仁”朱子则解为“本心之全德也”。朱子对整句话的解释就是:“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这种天理人欲对立的解释,恐怕和下文不合。

全句另一个关键是“为仁”,多半被解释成“就是仁”,如果是这样,应该是“谓之仁”才是。“为仁”恐怕是“行仁”。尤其是下文有“为仁由己”一语可以佐证。所以这一句话,看来是“克己”、“复礼”和“为仁”三个阶段,也就是由自己的“修身”﹝克己﹞经过家国中的人际关系的“齐家”和“治国”﹝复礼﹞甚至到“平天下”﹝“为仁”才能使“天下归仁”﹞逐级扩大。

“一日”是“一旦”。这里有两种可能:如果君上克己复礼,百姓就会跟着效法。他在《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2〉就是这么说楚灵王的。另外一种比较合乎现实的解释是假定“一旦‘人人’克己复礼”,仁道才可能遍布天下。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和下句的“为人由己而由仁乎哉”不相违背,也就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致矣!”(〈述而30〉)

颜渊在问孔子“为仁”的细目,显然“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太过抽象,无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就讲了个清楚明白,老妪皆解:日常生活的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

颜渊听完后回答说自己不“敏”﹝皇侃解释成“达”﹞,但是愿意努力去实践。这就是孔子夸奖他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21〉)

孔子回答颜渊的这四项具体项目,竟然也是佛陀在涅槃之前回答阿难的话:

“世尊!我们应如何与女人相处?”

“不要看她们。”

“世尊!但如果我们看到了呢?”

“不要对她说话。”

“但如果她要和我们说话呢?”

“阿难:要保持正念!”(髻智比丘‧《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释见谛和牟志京‧合译‧台北:橡树林‧2006‧第385~386页;又见于《南传大般涅槃经》‧巴宙‧译‧台北:慧炬‧1972‧第80页‧)

真是“君子所见略同”!不过,平心而论,孔子说的比较全面,而且孔子没有针对女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2〉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谿。”

述而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罕21〉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