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这章是藉着寒冬松柏不凋谢的情形来勉励人在困难时要坚守信念。

  孔子说:“到了寒冬季节,就可以发现松树和柏树是撑到最后才凋谢的。”

  古注没特别难的字。古注都没有字义的解释。“雕”有些版本作“凋”,可是在《说文解字》中这两个字的意思不同:〈仌部7475〉:“凋、半伤也”;〈彡部5686〉:“雕,琢文也。”大概也没太多人留意。

  何晏和皇侃认为这是拿松柏比君子,对应拿这里没说的“众木”比小人。邢昺没有跟进,只说“此章喻君子”。

  《论语》中另外一次提到“松柏”是在〈八佾21〉:鲁哀公问宰我“社”的问题,宰我就说了历史渊源:“夏朝在每个『社』都用松树标记,商朝是用『柏』树。”和本章的主旨无关。

  荀子也用了类似的比喻来强调“君子临难”的“不改其志”:“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74〉)

  《说苑》〈谈丛16〉中也有“草木秋死,松柏独在”的话。

  类似的比喻也被放在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故事中,当作孔子教诲弟子的话:“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13〉和《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4〉)

  孔子死后葬在现在的孔林,就在其中种了松柏,现在去参拜,都走在参天松柏之中。曲阜的孔庙中现在也是松柏参天,目的是在提醒后人孔子对于礼运大同的坚持不坠。

  可是,多少人看到只是“老树”,而没想到这是个历久弥新的人类共同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八佾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荀子》〈大略74〉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说苑》〈谈丛16〉必贵以贱为本,必高以下为基。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孝于父母,信于交友,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饥渴得食,谁能不喜?赈穷救急,何患无有?视其所以,观其所使,斯可知已。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绝江海;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也。制宅名子,足以观士。利不兼,赏不倍;忽忽之谋,不可为也,惕惕之心,不可长也。

  《庄子》〈让王13〉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4〉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阨,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说苑》〈谈丛16〉必贵以贱为本,必高以下为基。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孝于父母,信于交友,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饥渴得食,谁能不喜?赈穷救急,何患无有?视其所以,观其所使,斯可知已。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绝江海;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也。制宅名子,足以观士。利不兼,赏不倍;忽忽之谋,不可为也,惕惕之心,不可长也。

  《孔子家语》〈终记解5〉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既葬,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观焉?昔夫子言曰:『吾见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鬣封之谓也。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