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原典】

微生亩①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②栖栖③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④也。”子曰:“骥⑤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⑥,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⑦⑧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⑨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⑩。”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微生亩:鲁国人。②是:如此。③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④疾固:疾,恨。固,固执。⑤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⑥下学而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⑦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⑧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⑨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⑩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释】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厌恶做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解读把旧怨放在一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老子的“以德报怨”还是孔子的“以直报怨”,它们都坚持了一个共同原则,即不争一时之短长。虽然别人有怨于我,但也不能因此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必思报复而后快,而应既往不咎,这样才不会使旧怨添新仇,越积越深。同时,双方以真诚之心寻找新的共同点,存异求同,不必要任何一方卑躬屈节,迎合对方;只是把旧怨放在一边,双方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重建新的友谊。这样旧的怨恨就会逐渐淡化,自然消除,以达到“两惠无不释之怨,两杞无不合之交”的效果。战国时,楚国与梁国相邻,边境土地肥沃,两国各设界亭,并且都在各自的地界上种了西瓜。梁国界亭的亭卒勤劳刻苦,起早摸黑,锄草浇水,在他们的管理下,瓜秧长势喜人。楚国界亭的亭卒散漫慵懒,对瓜田的事不闻不问,更别谈浇水锄草了,他们的瓜秧又瘦又黄,根本不能与梁亭的瓜秧相比。两相比较楚亭的人觉得大失脸面,十分生气,便乘夜黑偷偷将对面的瓜秧全扯断了。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瓜秧全都身首异处,就赶紧上报边县县令宋就:“楚亭的人真不是东西,我们干脆也将他的瓜秧扯断算了,以牙还牙。”

宋就连连摇头,说:“千万不可,千万不可!我们不希望他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还要去扯断他们的瓜秧?对方做错了,我们以牙还牙,岂不是小人之举,何必呢?从今天起,你们要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并且不能让他们知道是你们做的。”无论怎样隐蔽,总有疏漏的时候。楚亭的人发现真相后,纷纷向楚国的边县县令报告。他们感到很惭愧,又深深敬佩梁亭的人宽宏大量。于是他们又禀报楚王。楚王甚为感动,派遣使者带上厚礼来到梁国,赔礼道歉,并愿重修旧好。朱熹说:“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即某件事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并不因为他对我有怨而挟私报复。你给我一拳,我无论如何要还给你一脚,这样的鼠肚鸡肠,是无知小人的逻辑。人世纷争,难免恩怨。因恩生爱,因怨生恨,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巩固或破裂。如何处理恩怨,尤其是如何释怨,着实是人生处世的重大课题。“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作为人生的立世方法,应该说更实用,也更容易施行。别人对不起我,我要是还对他好,那么,那些对我好的人,该怎样报答呢?所以孔子主张,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我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可以不记恨他,不理睬他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