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鬼神而远之

【原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知:音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释】

孔子说:“对于一件事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提倡道义用来教化百姓,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并后于别人收获,这可以说是仁了。”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活泼,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

追求“乐”的境界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对此事的认知,否则就无从下手。但单纯的认识并不能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因此,孔子提出应在“知”的基础上加入“好”,也就是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完成的效果会大不一样,而且也可以在过程中有所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所以,孔子更进一步指出,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把它本身当成一种乐趣。也就是说,在“乐”的这个境界里,任何有选择的活动都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这种活动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有人问希腊智者伊壁鸠鲁:“快乐的秘密何在?”伊壁鸠鲁说:“生命中有三种欲望:一种是自然而必要的;另一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还有一种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欲望不要屈服,对自然的欲望要追求,这就是快乐的秘密。”伊壁鸠鲁说的这三种欲望分别属于孔子说的这三种人:知之者、好之者与乐之者。

我们把孔子和伊壁鸠鲁的理念对应起来,就是:知之者的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好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不必要的;乐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所谓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识的人。这些人,表面上看去好像很相信知识,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知识。人类最大的知识就是不迷信知识。所谓好之者,就是对某类事物感兴趣的人,如读书人对知识、商人对金钱等,这种兴趣是出自天性或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它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对象太大了。虽然可以轻易击中,但他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全部。只有乐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快乐使人与世界合二为一,这种欲望符合自然之道,使人与事物达成和谐,所以能顺心如意。一个人之所以有时做不好事情,就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乐之者”。如果你真正地乐于做某件事,你就会做成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也会成就你。只有真心喜欢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只有乐于做人的人才会成功。要问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快乐?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一个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身心愉悦。为了得到快乐,让我们用心聆听先哲的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