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欢水、效法水,仁者喜欢山、效法山。智者呈出动态来,仁者是安住静止的。智者利人的志向得到成就时,快乐无比;仁者能够得到长寿而安享天年。”

  【故事】

  商朝成汤看见野外有人四面张网,祈求说:“从天上及四面来的动物,通通进入我的网内。”成汤听了以后说:“哎!这样是赶尽杀绝啊!”就把三面网去掉,只留一面。并且祈祷说:“想往三个方向逃走的就赶快逃走,不用命的才入到网内来。”诸侯知道以后,称赞汤王仁心泽及禽兽,愿意诚心归向者有四十六国之多。汤王即位后,却发生了七年大旱,于是汤王在桑林之野向天祈祷,用六件事自我责备,政事没有节制吗?宫室建得太高太奢侈吗?贿赂贪污横行吗?谗言猖獗吗?真切自我反省。祈祷未完,感应了上天,降下数千里的大雨,普润万物。

  【释义】

  “知者乐水”,“知”和“智”相通,指有智慧。“乐”,读作ㄧㄠˋ,有喜欢及效法的意思。智者运用他的智慧治理世间,学习流动的水不断润泽万物,使万物欣欣向荣。

  “仁者乐山”,连上一句,讲智者仁者所喜欢的性质不同。“仁者”,能做到视人如亲,厚以待人。“乐”和“知者乐水”的“乐”相同。高山雄伟伫立,风吹、雨打、地震,都不动摇。草木在山中生长,各种动物在山里栖息,是万物的依靠。仁者学习高山安固挺立,让百姓来依靠,遇到一切困难都依然不动,包容万物,含育万物。

  “知者动,仁者静”,这两句讲智者仁者产生的作用不同。“动”,每天求进步,决不停止。智者天天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不断开发自己的智慧。“静”,安住不动,仁者善于调理自己的情绪欲望,不为情绪所扰动,万物于其当中,方能得到静养生长。

  “知者乐,仁者寿”,这两句讲智者仁者所得到的功效不同。“乐”,是快乐。智者自己能运用才智,勤劳奋勉,使大家都得到好处,安居乐业。利人的志向得到了成就,智者心中自然快乐无比。但是小人却不高兴,因为他是以损人利己为乐。“寿”,就是寿命。仁者不忧,心中坦荡荡,安然自在,气血依轨道运行,六脉和平,自然长寿。反之,人的七情一妄动,气血就不调和,不是走太快就是走太慢,这样就容易生病而短命早夭。古人讲究情绪控制的内功,现在的人荒废内功而骄奢淫逸,只着重卫生的外功,对身体或有些微帮助而已。必得以内功为主,才能安享天年,得到长寿。

  孔子见山见水都有感触,他乐水乐山都心系百姓万物,使各安其位,并育而不相害。学习本章应不断进德修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成为有智有仁的厚德君子。

赏析:

  这章以“知者”和“仁者”的三方面的对举,展现不同的境界。本章也没有难字,也是背后的道理不清楚,就看古注如何解释。

  皇侃首先指出这章分别标举了三个境界:一是“明智、仁之性”;二是“明智、仁之用”;三是“明智、仁之功”。邢昺也照着说。王夫之则认为:“乐山”、“乐水”以情言,“动”、“静”以气象言;“乐”、“寿”以所自得言。

  至于为什么“知者乐水”,皇侃的解释承袭自包咸:“智者乐运其智,化物如流水知不息,故乐水也。”“知者动”则因为不太可解的“政自欲动进其识”。“智者乐”则是“智者得运其识,故得从心而畅,故懽乐也。”邢昺和朱子基本上也是照着说。

  皇侃对“仁者乐山”的解释仍然承袭自包咸:“仁人之性,愿四方安静如山之不动,故云乐山也。”“仁者静”则是“其心宁静”。“仁者寿”则因为“性静如山之安固,故寿考也。”邢昺和朱子基本上也是照着说。

  对于“知者乐水”和“仁者乐山”,《韩诗外传》〈卷三25~26〉和《说苑》〈杂言47〉都有着类似的说法:“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夫山巃嵸𡻱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木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玫说清楚“知者”和“水”以即“仁者”和“山”的关联,让我觉得是牵强附会的说法。难道“知者”就不能“乐山”,“仁者”就不能“乐水”吗?同理,难道“知者”只能“乐”而不能“寿”,而“仁者”只能“寿”而不能“乐”吗?没道理吧!

  有趣的是最后一句的“仁者寿”比较多人有兴趣解释,相对的“知者乐”就乏人问津。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解释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申鉴》〈俗嫌13〉也有类似的说法:“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虽然有人从颜渊短命的事实来质疑“仁者寿”的说法,可是徐干的《中论》〈夭寿〉就辨明“寿”是从“德行”方面来说的,讲的不是年岁。老子说得更简单:“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

  我听过一位学长转述毓老师说“仁者寿”是“仁者与天同寿”,就和《中论》得说法类似。如果是这样,那么“知者乐”也可以解释“知者与人同乐”,也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的意思。

  这个教训就是我们不要只想着停留在个人生理层次的意义,要往生活和生命,特别是和别人共享的生活和生命上去多想想,才能“乐寿与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