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能够告诉他上等法;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能够告诉他上等法。”

  【释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人将人分为上、中、下三大类,共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人”,就是九品里中中的人。“中人以上”包括中上、上下及上中三品,至于上上是圣人,是上智不移,不需要教导。

  “语”,是告诉的意思。“上”,上智所能知道的上等法,也就是“性与天道”、“利与命与仁”,是孔子教学中较少说到的上等法。而大部分的人是中等人,适合教导中等法,如孔子教学就从六艺下手,弟子们容易学有成就。假使能够往上进取成为“中人以上”,自然可以语上,教导与学习便能相合相契。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包括中下、下上、下中三品,而下下是下愚不移,也非教化重点。“不可以”,是很难的意思,并非故意禁止“语上”而放弃“中人以下”。

  对于“中人以下”可先说些浅近容易了解的,使他们先获益。切戒大谈上等法,浪费彼此时间,又容易引起误会。“中人以下”的人只要肯踏实学习,不愿甘于下劣,也可以一步一步往上进。

  本章经文两次提到“中人”,是特别着重大多数的我们。又说“以上”、“以下”,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循循善诱,说明人是可以改变。期待“中人以下”虽然暂时无法学习上等法,如果肯循序渐进,自我提升为“中人以上”,就可以传授上等法,这才是孔子教学的初衷,也更符合经文两次都说“语上”的用意。

  【故事】

  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有,有一次感叹说:“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所教导的道,实在是自己的能力有所不足呀!”孔子听了以后,训诫冉有:“假使你的能力实在不足,就像走路,一直向前行,到了中途,气力用尽了,瘫废在路上。但是你现在的情形,却是自我设限啊!”

  孔子不仅注重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更深信人人“性相近”,可以不断自我提升,开发本有的无限潜能。善学的学子们,岂能妄自菲薄呢?

  【补充】

  提到因材施教,在《论语》里最有名的篇章就是〈先进11•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

  冉有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问:“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听到就该立刻去做。’我糊涂了,这才仗胆来问您(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回答不同)。”

  孔子说:“冉求的个性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积极前进,;子路的个性刚强好胜,我怕他冲动冒失,所以我要抑制他退让一步。”

  这个事情后来就成为孔子的美谈。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