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不忘贫穷, 不违仁道

【原典】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①。”请益。曰:“与之庾②。”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

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原思③为之宰,与之粟九百④,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⑤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⑥为之且角⑦。虽欲勿用,山川⑧其舍诸⑨?”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释】

①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②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③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④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⑤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5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⑥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⑦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⑧山川:山川之神。⑨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释】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要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其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其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赒济急需的人而不是富有的人。”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余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说:“颜回能够保持仁的心境达三个月,其他人不过一天或几天,至多一个月罢了。”

解读

穷困者最需济助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免不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他人相助以克服困难,这是为人立世的本分。但这种助人为乐的举动在对象、时机以及接济的具体内容上也很有讲究。孔子在这里告诉他的学生、也是告诉世人一个原则:在济人利物时,应该务实而不应追求虚名,否则,就会有损于自己的道德修养。

怎样做到“周急不继富”?区分对象、选准时机、形式恰当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赒济对象上,通过花费千金来巴结权贵和纳容贤士,比不上倾尽自己仅有的半瓢去接济那些饥饿者;通过构建豪华的房舍来招待宾客,又哪能比得上用茅草来覆盖那些破漏的茅屋,以庇护天下家世寒微的读书士子呢?在时机选择上,坚持“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因为“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庄周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据说一次因生活贫困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吝啬,但又要做面子,便对庄周说:“现在不行,得过些时候收了租,可以多借些给你。”庄周对监河侯的虚情假意很不满意,就用一则寓言故事来讽刺他。庄子说:“我昨天来你这儿的时候,半路上听见一个喊我的声音。我仔细一看,发现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小鱼。我问它:‘小鱼呀,你要什么呀?’小鱼回答说:‘我是东海中的一条小鱼,你能不能给我点儿水让我活下去?’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去劝说吴国、越国的国君,让他们同意引西江不尽的水来接济你,好吗?’小鱼十分气愤地说:‘我离开了常住的东海,没有着落,如今只要得到少量的水便可活下去。照你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市场上去找我算了。’”庄周所讲的,便是后来流传千年的“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寓言不仅辛辣地讽刺了监河侯的吝啬和虚情假意,而且同样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赒济要看准时机,即济人要济急。济人济急,才能解人“倒悬”之危。作为济人者,即使自己只有一瓢米、十文钱,但在别人急需时,分他半瓢,送他五文,以解他燃眉之急,供他一时之需,这才是真正赒济人,诚心帮助人。相对地,作为受济人,在危难之时,受人虽只有“滴水”之恩,但这是一份真情,一颗真心,日后,定要“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