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修身养德, 品行自高

【原典】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②为费③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④者,则吾必在汶上⑤矣。”伯牛⑥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⑦,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⑧。”修身养德,品行自高

【注释】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②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③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④复我:再来召我。⑤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⑥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⑦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⑧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释】

季康子问:“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从政有什么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让他从政有什么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让他从政有什么难呢?”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小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到半路就走不动了,现在你是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解读

随遇而安天地宽孔子的弟子颜回,虽然吃的是粗陋的食物,住在偏僻的地方,一般人都难以忍受,颜回却安贫乐道,以道德修养所带来的内心愉悦为最高快乐。孔子正是从颜回的行为中看出了他的品格。人应当能够承受物质生活对人的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现实中的“俗人”往往因穷困而潦倒,但聪明的智者,却能随遇而安或穷益志坚,不受任何影响地充分享受人生,并且能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来。苏东坡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我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北宋时期杭州早已是繁华富足、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密州属古鲁地,交通、环境都没法儿和杭州相比。

苏东坡刚到密州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吃的东西十分欠缺,苏东坡及其家人还时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作口粮。人们都认为苏东坡先生过得肯定不快活。

谁知苏东坡在这里过了一年后,长胖了,甚至过去的白头发有的也变黑了。这奥妙在哪里呢?苏东坡说:“我很喜欢这里淳厚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员百姓也都乐于接受我的管理。于是我有闲情自己整理花园,清扫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园子的北面,有一个旧亭台,稍加修补后,我时常登高望远,放任自己的思绪,做无穷遐想。往南面眺望,是马耳山和常山,隐隐约约,若近若远,大概是有隐君子吧!向东看是卢山,这里是秦时的隐士卢敖得道成仙的地方;往西望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城郭一样,师尚父、齐桓公这些古人好像都还存在;向北可俯瞰潍水河,想起淮阴侯韩信过去在这里的辉煌业绩,又想到他的悲惨命运,不免慨然叹息。这个亭台既高又安静,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一年四季,早早晚晚,我时常登临这个地方。自己摘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池塘里的鱼儿,酿高粱酒,煮糙米饭吃,真是乐在其中。”其实,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升华到追求崇高理想上去,就能够放宽心境,不为物累,心底无私、无欲,随时随地去享受人生,也就苦亦乐、穷亦乐、困亦乐、危亦乐了!这是没有身历过其境的人难以理解的。真正有修养、高品位的人,他们活得快乐,乐在一种不受物役的“知天”“乐天”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