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遵礼由心,执礼宜诚

  【原典】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③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④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⑤不足征也。文献⑥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⑦自既灌⑧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之说⑨,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⑩问曰:“与其媚⑩⑾于奥⑩⑿,宁媚于灶⑩⒀,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⑩⒁,无所祷也。”

  遵礼由心,执礼宜诚【注释】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色彩灿烂,有文彩。②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③商,子夏的名字。④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⑤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⑥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贤人。⑦禘:音dì,古代的一个非常隆重的典礼。⑧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⑨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⑩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⑩⑾媚:谄媚、巴结、奉承。⑩⑿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⑩⒀灶:指灶神。⑩⒁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释】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礼是后有的吧?”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孔子说:“夏朝的礼仪,我能说出来,只可惜它的后代杞国文化传统存储得不够好,不能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只可惜它的后代宋国文化传统保存得不够好,不能证明。这都是由于文献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的话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说:“禘礼开始后,当主祭者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能够懂得这种规定再来治理天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王孙贾问道:“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地良心,任何祈求都是没有用的。”

  解读

  礼不诚反害己

  待人处世之“礼”,关键就在一个“诚”字。诚会让人感觉受到了尊重,从而感到身心愉快,乐意为你尽心尽力,正所谓以心换心;而不诚之“礼”,则会让人感到被戏弄,受了污辱,因此非但不会帮忙,反而怀恨于心,伺机报复。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生了第三个小儿子。等到他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于是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我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

  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见过庄生之后,庄生就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的吩咐回去,而是偷偷地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视为老师,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陶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不料朱公长子想,大

  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岂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受了陶朱公长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将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陶朱公的长子救弟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礼不诚。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构成了对庄生的伤害,使他认为自己的人格、尊严以及做事能力都受到了污辱。因此,他又不辞劳苦地再帮“倒忙”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待人处世中的虚伪之礼,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是要不得的。

  所谓“祭神如神在”,并不是要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所谓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内心体验到的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与净化手段,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而这也必将换来同样真诚的回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将如竹篮打水一样,不会带来任何收获。因为“不与祭,如不祭”,弄不好,还有可能惹得人神共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