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典】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季氏旅④于泰山,子谓冉有⑤曰:“女弗能救⑥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⑦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争则依礼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

  ③亡,通“无”。

  ④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⑤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⑥救:劝谏,劝阻。⑦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译释】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知礼,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解读

  不可为利欲而争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若希望心能够正,欲望越少越好。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时刻淡化利欲之心。

  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也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要能进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一切。

  怎么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趋淡呢?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悦则可贯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际的彩云绚丽万状,可是一旦阳光淡去,满天的绯红嫣紫,瞬时消失,古人就会得出结论:“常疑好事皆虚事”;看到深山中参天的古木不遭斧凿,蓊郁蓬勃,究其原因是它们不为世人所知所赏,自是悠闲岁月,福泽年长,

  “方信闲人是福人”。中国的古代,自汉魏以降,高官名宦,无不以通禅味解禅心为风雅,可以在失势时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结果还往往与愿相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何况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争也白费力。

  因此,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人生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面对名利之风渐盛的社会,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如果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不为利欲而争,就能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和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