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耕(伯牛)

1.jpg

冉耕字伯牛,因此又被称作冉牛。春秋时代人,详细生卒年不详。鲁国人。冉氏可能是贵族庶裔或古国后裔,不过年代久远,地位已经下降了,成为鲁国的士人家族,在鲁昭公、定公年间很活跃;孔子门下已知有五名冉氏弟子,冉耕是其中之一,与冉雍、冉求同族。

      冉耕很可能是孔子早期的弟子,但他的生平活动不详。冉耕名列《论语》所称“四科十哲”之德行科。

      唐代,玄宗追封“郓侯”。宋代,真宗加封“东平公”,南宋度宗进封“郓公”。明代,世宗诏改“先贤冉子”。

      冉耕的德行修养,可与颜回、闵损并列。根据《孟子》所述,战国时代的说法是:“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冉耕、闵损、颜回三人以德行见长),又说:“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意指冉耕、闵损、颜回三人能具备圣人之形,只是不如圣人广大)。可惜的是,关于冉耕的生平记述非常少,只知道他得到重病而身亡。孔子去探病时,冉耕已经不能会客,孔子将手从窗户外伸进房内,握着冉耕的手,悲伤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不行了,这是命吧!这样好的人,却得到这样的恶疾!这样好的人,却得到这样的恶疾!)[〈雍也〉] 

      德行科的四名弟子中,颜回与冉耕都没能善终天年,这件事情不仅让孔子感伤,也曾引起后代儒者的讨论:善人遭逢厄运,从古到今都是人们不愿意见到的事情,这类例子却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疑问不禁要让人质疑行善的价值了。其实,所谓“不怨天,不尤人”[〈宪问〉],真正有道德修养的儒者――如孔子、如颜回、如冉耕――,是不会因为一时的困境就任意心生怨怼、质疑的。况且,早在春秋时代,就有所谓“三不朽”的说法:鲁国的穆叔告诉晋国大夫范宣子,宗祀不绝,只是“禄之大者”,没有甚么特别的,唯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种成就能让人“虽久不废”,这才是真正的“不朽”。[《春秋左传》]人的疾病寿考,正与国家的奉祀兴继相似,只是宇宙中的因缘际会而已。一个人一生中的利害、荣辱、祸福,甚至生死,都是一时的,很快就会淹没在历史时空的洪流中,但是美德、善言、懿功的价值却是永恒的,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具有足以抗衡时空的深度,或者让社会人群蒙受其福;儒者修养德行,其实是在这两方面得到满足,而不是为了获得实质的回报,当然更不是为了延年益寿。所以冉耕之死,虽然令人感叹,却无损于他生前美好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