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章是孔子强调“位”和“政”的“最适配置”。

  孔子说:“如果不是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应该管到那个职位上的事务。”

  同样的话出现在〈宪问26〉,只是又加了一段曾子补充的“君子思不出其位”。这和《易经》〈艮卦1〉的象辞是一样的。“艮”有“止”的意思,“思不出其位”就是强调“不要越权”,要“知止”。这也是孔子所说的“礼”,现在大概就算是“最好自己份内工作”的“职业伦理”或“工作伦理”。

  古注都没有难字的解释,说明的理由也基本上都一样。孔安国认为这样的主张,“欲各专一于其职也。”朱子则引用程子的话说:“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这里强调的是“不主动”给君上提意见,除非君上主动咨询,才会“被动”告知。

  《礼记》〈中庸14〉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说法。和“思不出其位”的关联性比较强,但从上下行文来看,并没有此章“谋政”的说法。所以,〈中庸〉的说法比较是从“修己”或“内圣”的立场来看,本章则从“君臣上下”的立场出发,层次上有不同。

  《论语》里面说过“为人谋”(〈学而4〉)、“谋道”和“谋食”(〈卫灵公32〉),本章则讲“谋政”。这里的应该还有个最基本的前提:“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40〉)如果配合上一章来看,会更清楚上下文脉络﹝语境﹞关系:君子间订定守护自己的政治理想﹝守死善道﹞,也会为了有同样政治理想的君上提供谋策;如果政治理想不同,当然就果断离去,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从这章在往回头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14〉),这里的“所以立”恐怕也是君上是否有和自己相同的“善道”,才决定要不要“求位”,也就是“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样,才不会落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的“双耻困境”。

  总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已经是决定“上下道同”的第一步棋之后,才要决定去“谋位”(第二步棋)并在“谋得位”之后的“为人忠谋”的最后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