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出自哪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出处与释义

          上面的经典名句,出自《论语‧宪问,是孔子心目中君子所应有的三种美德和表现。

“忧”,忧虑。“知”,通“智”。“惑”,迷惑。“惧”,畏惧。

          全句的意思是:具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惧怕。

体悟与应用

          本则名句节录于《论语‧宪问》,原文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

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认为,君子具有“仁”、“智”、“勇”三种美德,三者兼备,知行合一,才可算是明道的君子。孔子觉得自己未能做好,但子贡认为那是老师的谦辞。所谓“仁者不忧”,并不是说仁者从来没有忧虑,只是其忧虑与一般人不同。仁者之忧为何?孔子认为“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这与普通人为了利益问题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表现不同。有仁德的人,内心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行善力量,乐天知命,推己及人,并时刻反省;做人坦坦荡荡,不会患得患失,自然无所忧虑了。

          “知者不惑”指具有“知”这样美德,能够穷究事理,明辨是非,自然不会被歪理所迷惑了。至于“勇者不惧”,孔子曾告诫以勇气见称的弟子子路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可见勇者并不代表事事无惧。那么,怎样才算是“勇者”?“不惧”指的是甚么呢?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又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原来,勇者之所以无所畏惧,是因为他勇于时刻反省改过,凡事皆以道义为先,见义而勇为,不义则不从,故能问心无愧,光明磊落。

         综而述之,“仁”、“智”、“勇”其实都是君子所应体现的品德修养。如何可以成为君子呢?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可知提升道德修养之根本,在于“好学”。也就是说,读书求学的最大意义,其实就是要明白仁义道理,从而修身立德,提升道德水平,学会做一个正直善良、问心无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