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者

【原典】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①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②,见得思义。”常学多思,道义自明

【注释】①思:考虑。②难:祸患。

【译释】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愤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解读不要违背义的原则见得思义,孔子在这里提示人们,凡事要经常想到一个“义”字。大千世界有万种诱惑,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人的欲望,惑乱人的情志。浅薄之人往往见猎心喜,见异思迁,如进宝山,不甘空手而返,终至意乱情迷,乐而忘返,以至丧失真我,甚或罹祸殒身。眼前纷乱迷离之际,什幺是取舍的原则,何者为立身之本呢?儒学家尊崇一个“义”字。只要是合乎义的事,大家都应当去做,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做什幺,或不去做什幺。然而,君子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于社会中的人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人们不仅要抵御外来的侵蚀,而且要抗拒自身内在有可能膨胀的非分之想。无论你选择什幺,义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取亦依从义,舍亦依从义;进要为义而进,退也要为义而退。义是行事必须遵循的唯一准则。恪守一个一成不变的原则,似乎显得有些呆笨糊涂,其实却是最简明易行的为人处世之道。守一不变,神定气闲,万千色相,不扰于心。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首鼠两端,殚心竭虑,而自以为得计,蝇营狗苟,纷纷扰扰之际,纵使得蝇头微末之利,却丧失了长远根本之利。更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贪利损身,求荣反辱的事,古往今来,还见得少吗?甄士隐曾资助过穷儒贾雨村。贾雨村进京中了进士,又升任知府,旋即因贪酷侮上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私塾教师。林如海妻亡故,遂起意让女儿黛玉进京依附外祖母。又得知雨村欲图谋复职,遂修荐书让内史贾政为之周全,并让雨村随黛玉进京。雨村补授了应天府知府后,即碰到薛蟠为争夺甄香莲而打死香莲情夫冯公子的案子,甄香莲是甄士隐的女儿,贾雨村不思报恩,乱判此案,致使香莲父女永隔,有家难回,客死薛家。贾府有恩于贾雨村,但当贾、宁二府遭受查抄时,贾雨村当时地位已高,不但不从中保全,反而巴结贾府政敌忠顺王,煽风点火,助纣为虐,落井下石。但是,贾雨村最后也在宦海中沉沦,被撤职监禁,身陷囹圄。当我们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在现实社会中仓促奔走时,我们能够保证自己不陷入物欲的陷阱而放弃心中的道德法则和正义吗?当你去做一件事时,是出于内心的善意,还是出于欲望和恶念呢?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鱼和熊掌,生与义,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那幺我们当然要选择更为贵重的东西。人的生命是贵重的,但是在哲人看来,还有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是人间的正义,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