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原典】

乡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阶②。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③,必熟而荐④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⑤,加朝服,拖绅⑥。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以人为本,恭敬对人

【注释】

①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②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③腥:牛肉。④荐:供奉。⑤东首:头朝东。⑥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释】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解读

为人着想仁心无价孔府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却不问是否伤了马。所谓的“仁者爱人”,大概由孔子的这种言行最能体现吧。孔子问人不问马,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仁者之心。人作为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否则,不但是道德上的污点,更是做人策略上的失败。一个人,一言一行都应该带有人情味,多为他人着想一些。这不但能让自己问心无愧,同时也会给自己增加“人气”,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拥戴。

东汉的袁安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有一次,鹅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天放晴了,应该是扫雪的时候了。但是他怕自己扫雪而打扰了在自己家门口避寒的人,于是就关上门继续在家里躺着。这时,洛阳的地方官下去视察,发现家家户户都出来扫雪。可是,走到袁安家门前时,看见雪地上连脚印都没有一个,官员们怀疑袁安是不是在家里冻死了,急忙命人将他门前的雪扫开走进屋子,看见袁安在家里直直地躺着。地方官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袁安说:“这样的大雪天气,那些在我门前避寒的人又冷又饿,我不忍心出去打扰他们。”地方官认为他很贤德,就举荐他当了孝廉。

为自己谋取方便似乎是人们的天性,能够将别人放在自己心上来考虑的人,无疑是道德高尚的人。袁安因为怕妨碍别人在自己门前躲避寒冷,就不出门扫雪,真可称得上是君子的行为,无怪地方官要把他举荐为孝廉。人在顺境中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快乐生活中而忽视他人的苦难和不幸,袁安却超脱于个人的情感之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和自己素无瓜葛但却需要帮助的人,体现出他高于常人的境界。

若人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个世界就会拥有更多的关怀。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差异,因而造成的思维角度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如果能够充满仁爱之心,言行充满人情味,不但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也会令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