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子长)

1.jpg

      公冶长字子长。生卒年不详。鲁国人。鲁国公冶氏,是季氏之族季冶的后裔。

      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女婿,不过来学的时期不详,生平活动也不甚清楚。

      唐代,玄宗追封“莒伯”。宋代,真宗加封“高密侯”。明代,世宗诏改“先贤公冶子”。

      据说公冶长“能忍耻”[《孔子家语》],可见他的个性应该是沉稳而能忍辱负重的。不知道为了甚么原因,公冶长曾经犯法坐牢,但是孔子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说:“这个人,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啊!虽然身陷囹圄,但这不是因为他本身的罪过”,后来也真的将女儿许配给他。[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

      东汉的王充曾经质疑,孔子这么说好像把嫁女儿当作补偿冤狱一样。不过,从孔子的语气看来,他对这位学生的遭遇是充满叹惜的。遭遇横逆而不怨天尤人,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没有过失,却能承担起责任,更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由此看来,公冶长面对人生的静定态度,正可显示出他是个贤德之士。而后代的儒者,也会以公冶长的例子鼓舞自己:外在的刑罚污辱,不会伤害一个君子真正的德行。

      关于公冶长的正式记述,只有这一则。不过,公冶长到底为什么入狱,却是一个令人好奇疑惑的问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开始出现许多诡奇生动的志怪小说,其中有本叫做《论释》的书,就又叙述了一则关于公冶长入狱的故事:

      有一天,公冶长从卫国要回鲁国,途中听到鸟群互相招呼,要到清溪这个地方吃人肉。公冶长继续往前走,不久就看到一个老妇人在路旁哭泣,说她的儿子前天出门,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大概已经遭遇不测,但是又不知道去哪里找人。于是公冶长就告诉她,自己刚才听到鸟群的谈话,人恐怕就在那里。老妇人到了清溪,果然找到了儿子。村长问她怎么找到的,老妇便将事情经过全盘托出。村长当然不相信公冶长听得懂鸟语,于是怀疑公冶长就是杀人凶手,将他逮捕。

      公冶长入狱之后,典狱长质问他杀人的动机。公冶长辩白自己真的听得懂鸟语,并没有杀人。典狱长听得半信半疑,要求公冶长想办法在六十天内证明。到了期限的最后一天,有只麻雀飞来,嚷嚷长着白莲的水边,有台牛车翻了一地的谷物,因为牛受伤了,一时不能收拾,要众鸟赶快去吃。典狱长派人前往察看,果然跟公冶长转述的一模一样。接下来,公冶长又转述了猪和燕子说的话,也一一应验,于是公冶长就被释放了。

      这则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如沈佺期、白居易,还曾经在诗句中使用公冶长懂鸟语的典故,使得这反而成为公冶长最为人所熟知的“事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