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原典】子曰:“色厉而内荏①,譬诸小人,其犹穿窬②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③也肆④,今之狂也荡⑤;古之矜也廉⑥,今之矜也忿戾⑦;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非德勿行,升华德行

【注释】①色厉而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②窬:音yú,洞。③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④肆:放肆,不拘礼节。⑤荡:放荡,不守礼。⑥廉:不可触犯。⑦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释】孔子说:“外表严厉但内心空虚,这种人,在各种小人里面,大概像那穿墙为洞以入室行窃的小偷一类的人吧!”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而又被乡人认为忠厚的老好人,就是破坏道德的人。”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幺事都干得出来了。”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解读

道听途说不足为信一个传闻,入乎耳,出乎口,不经过考证和内心思考就说出去,实在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现实中,真正明智的人是不会相信它的,而真正有道德的人,也是不会去为之煽风点火的。但不幸的是,现实中一些道听途说的事却总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杀伤力。《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吗?”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幺可能有这种事?寡人不信!”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吗?”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嗯,如果三人都这幺说,那应该是真的。”听完魏王的回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了解到,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承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做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也不再被重用。虽然庞葱已事先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但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魏王轻信流言,很显然是不明智的。要做一个明智的人,就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言。绝大部分道听途说的事情,真实性都大打折扣,相信这一点是没人怀疑的。但偏偏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播各种小道消息,摇鼓唇舌,看着闹得满城风雨,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人的心理是很卑劣的。听信流言、传播蜚语的害处,轻则歪曲事实,重则软刀杀人。这种行为,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应当摒弃的。